农家传统家训有其独特魅力值得借鉴
“老大人”掏心窝,句句家训“治理”新农村
上海老年报 作者:程峰2017-02-10 00:00:00 分享      

  近日,由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编撰的《外冈“老大人”家训集》下发至当地各村、居委。这本家训集于去年年底编成,其中大量家训已流传了数代人,如今它们依旧被运用于生活中。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传下来的家训,乡音乡理贴心


  不久前,外冈镇望新村的一位村民把自家养的鸡放了出来,谁知这几只鸡忽然窜到旁边人家的自留地里。眼看种得好好的菜被鸡吃了,菜地的主人心里不悦,双方发生了争执。附近几位“老大人”听见争吵声赶过来调解,“亲眷好,吃一饱;相邻好,得金宝”,听见“老大人”用朴实的家训规劝,大家的气顿时消了大半,重归于好。


  这句家训正是由望新村“老大人”朱介华提供的。“老大人”是嘉定农村对威望较高、阅历丰富、办事公道的长者的尊称,很像如今城里的“老娘舅”,这也是当地老年志愿者的荣誉称号。据该村河东村民组“老大人”工作室负责人戴建明介绍,无论是参与乡邻间的矛盾纠纷调处,还是开展家风教育,传承了数代人的农家传统家训是最常用的说理依据之一,“我们每个人儿时都耳濡目染过至少50余条,它们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


  家训不绕弯,农家道理更在理


  据悉,《外冈“老大人”家训集》中精选的103条家训几乎都是经过当地人几代传承的,虽然其中部分家训已褪去“土话”色彩,但说理方式却没变。在戴建明看来,这些家训之所以至今仍能被众多人信服 ,就连很多撤村改居后搬入城市化社区的居民也“服帖”,与它在价值追求上的具体化和生活化有关。


  “我们这边的长辈在教育小辈时,除了针对眼前的情况讲几句有针对性的家训外 ,还会讲一句‘屋檐上的瓦,一张压一张’,这是为了提醒小辈,你这块‘瓦’不好的话,长辈和‘第三代’都会遭殃,这就很有警示意义”,戴建明表示,农家家训用语更质朴,作为针对农村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矛盾和难点问题而形成的家训,其说理逻辑也很严密。此外,农家家训不会伤人,即便是批评不成器的小辈,最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烂泥萝卜吃一段擦一段’了。”


  口头传承居多,编书还得多一些


  对于收集农家家训的做法,上海财大老专家协会副会长彭嘉强教授给予充分肯定 ,“农家家训往往由长辈和小辈之间口耳相传,但如今农村青年人赴城市化地区就业和居住的居多,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难以传承,唯有汇编成册才行。”


  彭嘉强表示,传统农家家训中还有不少育人观念值得借鉴和深思,“很多农民教育孩子不要只想出人头地,只要有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行。他们反复提醒孩子德重于才,而不是去战胜别人。这样的家训如果能够多找到一些,或许能扭转一些今日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