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是养老最佳模式尤其适宜多病老人
成都日报(成都) 2015-09-29 05:09:00 2015-09-30 00:00:00 分享      

医养融合是养老最佳模式,尤其适宜于高龄、多病、失能、失智老人。医养之间怎样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政府没有现成的标准模式,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没弄明白。9月23日到24日,“ 成都市医养融合科技创新论坛暨高龄老人康复技术交流会 ”让现场200多位养老从业者有了全新的认识,让大家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本次论坛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四川养老与老年协同创新中心,成都市锦江区医学会、成都市老年康疗院承办,支持单位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医养融合”

 

是条艰辛道路


本次论坛邀请了众多重量级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主任董碧蓉教授、成都医学院副校长唐平、民政部主管当代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张雷、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秘书长聂采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毛水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医生蒋建军、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罗伦、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李洪毅、成都市老年康疗院院长肖洪松和业务院长吴仕英。专家们从医养融合模式、老年医学、老年综合评估、老年营养、老年康复、老年认知功能等方面进行诠释。大会还特别邀请了日本高龄者福祉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东海林·万结美博士介绍日本养老模式和医养融合经验。


医养融合并不是想象的美好,更不是抽象的理论。很多人花重金到国外学习,然而只能学一些技术,搬不回模式。董碧蓉教授是国内知名老年医学专家,她说,医养融合原则是重养、轻医,难点在医。很多人不懂老年医学,包括很多临床医生。传统临床医学关注的是“病”,老年医学关注的是“全人”。老人往往是多病共存,对待老人不应只关注疾病,而应对给予全面评估,最大程度地维护和改善其功能。如同一处老房子漏水了,你只是单一上房补漏,结果可能会压垮整个房。必须建立多学科团队,对老人进行综合评估,在老年康复、老年营养两大助手下,在专业团队照护下,老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质量。


温馨提示


24日,大会还举行了“养老服务初级评估员培训”,由四川大学华西老年医学中心主任董碧蓉教授带队的多学科团队主讲。培训班还开展了老年沟通技巧、老年常见综合征及老年问题、老年综合评估软件的讲解与联系等。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家们将自己演讲的PPT无私地留给了大会主委会,目的是分享经验、带动整个养老行业发展。需要者可到成都市老年康疗院找大会主委会提供。咨询电话:84711116

 

成功

 

案例

 

十年努力探索出“五元共构”模式


成都市老年康疗院院长肖洪松演讲的“五元共构”创新医养融合模式让大家找到身边学习的榜样。康疗院位于我市东三环成渝立交桥内侧东虹路48号,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二级甲等老年病专科医院。在董碧蓉教授等专家的学术指导下,该院近几年快速发展,在我市医养融合领域头雁高飞。全院工作人员230余位,入住老人350余人,建立康复科、营养科、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病区等特色科室,照护团队平均年龄28岁,其中多数具有大中专文凭。


“五元共构”包括老年医疗、老年康复、老年照护、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老年健康问题研究。然而找到这个模式康疗人用了10多年时间。如今在“五元共构”医养融合模式下的康疗院,你会见到老人坐在轮椅上跟着护理员做手指操;十多个老人围着长桌子用餐,护理员在场观察老人是否出现噎食;护理员笑着鼓励颤颤巍巍的老人走起来;重度痴呆老人在护理员陪伴下开心地读书、写字、做手工等。你会见到护理员上学术厅演讲,医生到医学院上课,医院与高校签合同定班培养人才;民政、教育系统领导经常来考察;老人家属经常送来感谢信等等。


“精诚演大医 玉心奉仁孝”,康疗院在“五元共构”模式下、东虹精神引领下继续向前。正在成为老年服务行业的引领者和医养融合的新标杆。本报记者 阳敏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