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院护理员缺口大招不到年轻人
新民晚报 2015年10月09日 15:29 2015-10-09 00:00:00 分享      
     整天面对的是一群需要照顾的老人,有的还瘫在床上不能动,反应迟钝,表情木讷;工作时间长、活儿又脏又累、工资还不高;而且,干这一行还被人看不起,没什么奔头……这便是养老护理员。



如今,护理员紧缺,已成为沪上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访沪上几家养老院,了解护理员真实工作、生活状态,试图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


      一人对6人  鲜有休息日


45岁的聂群在静安日月星养老院当护理员,来自贵州毕节的她可以说是这家养老院最年轻的护理员。她目前护理6位老人,其中4位一级护理,一位不能自理、需要专护的王阿婆,还有一位百岁老太,可以行动,但毕竟高龄,也要专护。这6位老人住在门对门的两间房间里,大的一间住4人,小的住2人。


每天早上6时,她和老人差不多同时起床,给王阿婆穿衣服,依次搀扶几位老人上卫生间。然后她去打开水、整理6张床铺。7时是早餐时间,她把早饭端给每位老人,然后特别照顾王阿婆用餐,鼓励她自己吃,实在不行再喂。老太吃一顿早饭,差不多要半小时。等老人吃好,她把碗收走,然后送老人们去打麻将、晒太阳,自己再回到房间打扫卫生。上午院里会组织老人做手指操等康复锻炼,她也会陪在边上,防止老人跌倒。11时,老人吃午饭了,有些稍微硬一点的菜,她帮老人用剪刀剪碎。而照顾王阿婆吃一顿午饭时间更长,要四五十分钟。直到12时,她自己才吃上午饭。吃完饭,老人们午睡,她也在楼层的护士站里休息一会儿。下午5时,老人吃晚饭,她同样重复早上和中午的工作。吃完晚饭,有的老人看电视,有的在她的搀扶下到楼顶花园走走。


每天,她还要为老人擦身。对于两位需要专护的老人,院里规定夏天一星期洗两次澡,冬天一星期一次。有的老人每天要洗澡,她就会帮助调好水温,守在卫生间外面,隔几分钟要问一声,生怕老人跌跤。老人洗完澡赶紧把卫生间地上的水擦干。晚上,她把折叠床打开,睡在大房间里,每个晚上都要起来两三次。


聂群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是3800元左右。由于院里是按照老人人数计算工资,所以她基本上是没有休息天的。如果护理的专护老人多,工资更高,也有护工拿到四五千元的。


     工作脏又累  工资还不高


静安日月星养老院今年2月开张。这家中高档的养老院目前入住率为六成,有老人157位,配备了32名护理员。由于不断有老人入住,院长虞民明最近还在为招不到女性护理员而发愁。


他说,护理员紧缺的问题在全市养老机构已存在较长时间了。之前他在浦东一家养老院当了8年院长,每次养老行业开会,大家都在说护工难招。目前他们院里的护理员都是四五十岁的,甚至还有60岁的。“我们对护工很人性化的,他们吃的伙食和我们一样,院里送他们出去培训,年终奖、加班工资一样也不少,一个节日加班费就可以拿到280元。”他也希望招一些年轻点的,可是招不到。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家政服务员的工资炒上去了,不少护理员跳槽去做家政了。“我们工资没办法开得太高,养老院人力成本负担也很重,每个护理员每月社保金就要900元!”


“这份工作又脏又累,要忍受‘老人味道’,要跟屎、尿、痰打交道……40岁以下的人都不肯干,连‘农二代’也不肯做,吃不了苦!”50多岁的虞民明摇摇头说:“等我老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护理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虞民明建议政府多给予支持。浦东新区有一个政策,对于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与养老机构签订劳动合同的护理员,给予100至400元的补贴;静安区也作了调查,考虑给养老机构社保补贴。另外,在培训方面,也希望政府更多支持。


都是六十多  哪来年轻人


记者还调查了一家位于本市远郊的养老院的情况。这家养老院里现有100名老人,护理员仅12名。院里的大部分老人是能够自理的,护理员与需要护理的老人的比例约为1:6。护理员的工资和工作强度有关:做二休一,每天24小时(晚上值班时可以休息),工资2700元;做一休一,工资为上海市最低工资2020元。每月另有100元考核奖。


这里的护理员年龄普遍更大,大部分在60出头,最年轻的也要50多岁。她们都是本地农民,有一份农保养老金,到离家不远的养老院再打一份工,觉得可以接受。对养老院来说,招用50岁以上的女性也省下了一笔社保费用。院里去年曾招过几名40多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可是没干几天都走了。


不过,令院长烦恼的是,护理员文化程度太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院里规定每天要写护理交接班记录,一般的写“情况正常”,如果老人有些什么状况,包括感冒、失眠、便秘、情绪不佳等,都要记录下来。有些护理员不会写,只好口述,由其他护理员或护理部主任帮助记录。


院长表示,他们给护理员的工资并不低,平均每天135元。浦东新区有家公办敬老院,给护理员的工资是每月3900多元,一名护理员要管8个老人,每天24小时,但是一个月只休息一天,平均每天也不过135元。 


       待遇要提升  观念需改变


上海养老机构的护理员究竟缺多少?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张凡表示,目前尚无严格的统计。不过,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2至1:3,即一个护理员护理两到三位老人,而我国这个比例是1:5。当然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养老机构里还有一些健康老人,但总的来说还是有缺口。


这个缺口表现在两方面:数量和质量。现在从事养老护理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女性,平均年龄近50岁。与年轻人相比,她们体力不行,另外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大部分是初中以下学历,有的只有小学,甚至文盲也有。护理员中,尽管90%持有各类证书,但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占30%,持有岗位证书的占60%,而岗位证书的培训时间只有几天。由于文化程度所限,护理员的护理技能无法提高。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工资待遇低,不少护理员的收入和上海市最低工资差不了多少,因而留不住人,流动性大。二是社会对这个行业认可度低,年轻人不愿意做。三是工作条件差,服侍老人总免不了脏臭,一些人心理上难以接受。


“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今后怎么办?”张凡颇为担忧地说,现在还有一些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干这一行,再过十年,人口红利没有了,那时谁来照顾老人呢?


      要改变这种状况,提供合理的工资待遇是关键。张凡建议,应当制订一个护理员岗位的工资指导价。现在家政服务已经有了指导价,护理员的工资不应低于家政服务员,因为他们的工作更辛苦,而且还有一定技能要求。养老机构应当根据护理员的工资水平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那么,增加的护理费用谁来出?主要是应当由获得此项服务的老人及其家人承担,政府也应提供支持。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护理保险、以房养老、信托制度等,为老人的护理服务“买单”。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