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栏作家——张会
中级社工师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
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目前于智库养老服务支持中心担心副总干事
负责中心各类项目落地发展运营具体事宜
林林总总加起来,我做老年人社会工作已有三四年的光景。这些年见过形形色色的老年人,有医院大病临终的老年人,有敬老院风烛残年的老年人,也有社区风韵犹存的老年人。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是我最直接接触的老年人。这中间都少不了一种老年人——“作”老。看到这两个字,也许很多人会诧异,为什么会用“作”这个字眼?真是不尊老!别急,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记得那年在病房里面,一位八十几岁的老爷爷被送到病房,癌症晚期。前几天一直绝食,无论护理人员想尽什么办法,医院的伙食不好吃,出去买,或者我们社工的小姑娘给他讲什么样的笑话,怎么样撒娇,就是不肯吃。于是护理人员跟我们说:“哎呦,这个老人真是烦死了,好作啊!”
记得在敬老院里面,有一位老奶奶,几乎每天都是惹各种各样的事端,跟别的老年人吵架,嫌敬老院中的饭菜不合胃口,觉得护理人员对待他不够尽心,每天能想N种办法刁难护理人员。于是乎,护理人员一起抱怨:“这个老人好刻薄,真是讨厌,作死了!” 当然,我妈妈前段时间给我打电话抱怨,你奶奶天天揉着肚子说不舒服,天天让我带她去遛弯,陪她去医院(奶奶八十多岁,偏瘫十五年,目前坐轮椅),家里装修,我还忙着你妹妹的婚礼,哪有时间带她去遛弯啊?她说肚子疼,我给她买了药,我不看着她,她就不吃。哎呀,真是被她作死了! ……
这样的事例不少,相信你们身边也遇到过。其实最初我是不愿意做老年服务的,为什么?因为我喜欢的是儿童社会工作,是啊,比起老年人,儿童是多么的可爱啊。同样不吃饭,我们会有很大的耐心对小朋友说:“乖乖吃饭,才能长得高高的,身体棒棒的!”但是对老年人,我们大多一句:“你不吃那你想吃什么?怎么那么难伺候啊?”因为面对儿童青少年你看到的永远是希望,就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但是对老年人,无论你怎么努力,他们所走向的也只能是衰败,就像那即将下山的太阳,你没有办法去挽留,去逆转。
但是我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去改变生与死的轨迹,我们永远没有办法阻止“老”的到来。由生至死,这是一个完美的圈,无论你的这个圆有多么大,有多么的完美,最终你会回到最初的那个点。从最初的没有牙齿到最终的牙齿脱落,从最初的咿咿学语到最终的口不能言,从最初的调皮捣蛋到最终的乖张任性,老年人在努力的画着他的圈。
孩子哭闹是为了让家长能够给他们多一点的关注,孩子不吃饭是为了爸爸妈妈能够多一点的心疼自己,孩子……其实,老年人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引起周边人的注意,让亲人在自己身上多一点关心。别急,故事还有后续……
医院的那位老年人每天说我儿子是做什么什么的,我儿媳妇是做什么什么的,他们很厉害的。你跟他们说我身体不舒服,你让他们过来,我说他们不相信。果然,儿媳妇带着小孙子过来以后,这位爷爷无论吃什么都很香。还夸护理人员和社工小姑娘很好,让他们有空经常过来医院看看。
敬老院的那位老人,儿子一家从国外回来看他的时候,他比任何老人表现的都好,跟周围的人和蔼可亲的打招呼,逢人便说:“我儿子从国外回来看我了!”把儿子带的好吃的跟周边的人分享,跟护理人员分享。
而我家的那位,则是在我听说她身体不好,决定回家时,每天早晨醒来第一句话便是:“慧慧什么时候回来?你别忘了去车站接她。”在我到家以后,身体上所有的不舒适烟消云散,我把我吃剩下的小块面包给她,她也觉得好吃的。
是的,他们所有的“作”,在见到我们后,都没有了!是的,他们所有的“作”,在见到我们后,都没有了!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大树,替我们遮风挡雨。当我们长大后,却离他们越来越远,今生还能和父母见多少次面?即使父母活到100岁,一年回家一次,能有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