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陌生,所以孤独。
在我为年事已高的父母养老问题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有关老人、老年及养老地产问题时,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就是“陌生孤独症”这几个字,就随性把它写进了标题,也许它是生造词,但的确是养老及养老地产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应该直面的现实痛点。
大家都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当你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走在陌生的街头,置身于陌生的人群,无论城市的面貌多么繁华,清晨的阳光多么灿烂,行人的笑容多么美丽,你都会感到孤独。
这份孤独来的那么直接,那么自然,那么让你突然觉得好没安全感。年纪轻轻的我们尚且如此,何况是上了年纪、更加渴望得到关爱和温暖的老人呢?
十一长假期间,回老家路上遇到一位尊长,互相寒暄家常理短时,问起他家中多年未见的老长辈的情况,最后只能迎来彼此的声声长叹。
这位尊长早些年凭着自己的努力进城买房置业后,从来都没有忘记远在乡下寡居的八十老母,一心想尽孝,为了劝老母亲进城和儿孙一起居住生活,过去多年,费尽了口舌。
老长辈最后心疼儿子,也为这份孝心,勉强答应,随即远离乡下故土进城跟儿养老,可在钢筋水泥构建的楼房里居住一段时间后,毕竟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突然改变生活方式,住在脱离地面的楼阁上,总是觉得不习惯、不舒坦。
尊长为了把老长辈留在自己身边,又在自家附近租了一处平房,让老母亲住。可问题又来了,除了自己的儿子、孙子,这位老长辈在城里压根儿没有认识的熟人,儿孙们每天拼命忙于生活、工作,偶尔得空或者突然想起来了,才过来看她一眼。
就这样,多数时候,就剩下老长辈只身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里,对着冰冷的房屋、陌生的河流,以及来来往往搭不上话的人群沉闷无语,直至孤独终老。
谈起逝者,难免让人感到伤感。但回过头来反思,我和这位尊长一致觉得:如果当初让老长辈仍旧生活在熟悉的乡下,跟熟悉的邻居在一起时常拉拉家常、话话桑麻,说不定不会这么早离世。毕竟乡下的早木屋瓦、山水人家都是以“熟悉”的状态和方式存在。
因为熟悉,所以温暖;因为温暖,所以总在经历人世风风雨雨的我们才不感到孤单。任何年龄段的人,皆是如此。
这位尊长及这位老长辈的故事这段时间给了我很多关于养老问题的思考。像我一样,很多人如今都在为老父老母的养老问题发愁。
因为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除儿女之外,如今越来越多的地产企业都在尝试进军养老地产领域,希望借助老龄化趋势,拓展新业务,占领新的市场蓝海。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养老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的确催生了新的市场蓝海,可现实问题是,作儿女的,还有做企业的,往往都简单地考虑怎样解决老年人群的房子问题,没有切实考虑老年人群到底要的是什么、最害怕的是什么。
房子好不好对老年人来说,真的无关紧要,走过人生的春花秋月,迈过无数沧海桑田,它无非是卧榻之所,能挡风遮雨即可。所以,无论是进城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对老年人而言,最要紧的是新的环境生活环境里,有没有熟悉的、认识的、可以唠嗑的人。
如果说为了所谓的养老而养老,把老人们从一个熟悉地方生搬硬套腾挪到另外一个陌生地方,换个空间居住,反倒害了他们,往往带给他们的不是晚年的幸福,而是在晚年因为置身陌生环境而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孤独。(来自微信公众号:肖正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