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能否带来高品质养老生活?!
上海老年报 作者:吴汝琴   2016-06-21 00:00:00 分享      

  社会投资、政府参股,合作建设养老机构


  独立的两室一厅、齐全的煤卫配备,打开房门见到的是绿色田园……在上海颐和苑养老院,这一切成为现实。作为上海一家PPP(即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模式)试点的养老机构项目,“高大上”的设备配套与管理模式,会不会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得起?


  家庭+田园 新型养老模式开启


  不久前的一天,朱老伯从市区赶到金山,探望住在养老院的兄嫂二人。打开房门,朱老伯大为惊讶:这套8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居室里,厨房、卫浴室、餐厅、客厅、卧室、露台一应俱全;墙壁上,挂着老人的绘画和摄影作品 。老人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的新家。”


  老人口中的“新家”,就是金山区最大的一家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上海颐和苑养老院。该院采用联排别墅式的楼房,绿化草坪、小桥流水在园内随处可见。全院共建有床位858张,其中养老院392张,养护院466张,每套居室都配备了全方位的适老设施,老人可尽享家庭式的养老养护生活。每名入住的老人还可以分到一小块“自留地”,院方聘请几十名当地农民指导或替代老人料理田地。


  管理+科技 为中等收入老人服务


  据悉,颐和苑与丹麦著名的养老机构管理集团丹麦执事家园(简称DDH)签订了养老服务管理输出协议,由DDH采用国际标准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引入智能化系统,通过呼叫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无线定位系统等保障老年人的居住安全。


  其实,对于颐和苑的软硬件设施配备,曾有人提出过质疑,认为这种“高大上”的养老模式难以复制。“我一直在想,现在的老年人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养老机构?高端养老有商业公司在做,托底的政府在管,那像退休教师、医生等中等收入的阶层应该怎样养老?”上海颐和园老年服务中心董事长周保云坦言,颐和苑以中等收入老人为目标群体,平均每月的床位费和管理费在5000元左右,高于公办养老机构但是低于商业养老公寓。


  政府+社会 市场与监管两不误


  值得一提的是,颐和苑中的养护院是“十二五”期间上海唯一被纳入PPP试点的养老机构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级建设财力补贴。PPP指的是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让非公共部门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其管理模式可以在适当满足社会资本投资营利目标的同时,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养护院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政府入股并监管。民政部门联合物价部门,请第三方进行成本会计核算,据此制定养护院的费用指导价标准。金山区民政局副局长华文军称,政府除了制定收费标准外,还对床位设置、人员接收有一定要求。


  “为了提供更多的床位,不允许列入PPP试点的养护院设立单人间。建成后设置的养护床位比最早核定的 408张增加了58张,且均纳入金山区网上养老大厅中机构养老床位等级轮后系统,只有经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后符合条件者才可入住。”华文军表示,政府不会放松对颐和苑的扶持与监管,不会让颐和苑成为只有少数老人才能走得进、住得起的高端养老机构 。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