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接受着爆炸式的信息冲击,一面是对代际情感关系的迷茫,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年轻人正在与他们的长辈渐行渐远,这一次,科技有没有办法在他们中间重新建立起一座桥梁?
大城市里年轻人每天用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社交、购物,但他们的长辈却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
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养老产业的崛起。当养老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无疑会出现一个非常“性感的”(徐小平的说法,徐老师喜欢把那些他认为有吸引力的项目形容为性感)商业概念——我们知道当一个细分行业的线上市场规模达到千亿规模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垂直领域的市场机遇,比如女性海淘,应运而生了小红书,母婴出现了蜜芽,生鲜领域出现了易果,再比如招聘里的猎聘和二手房交易里的链家和搜房网。
如果说,这些领域可以通过将传统行业进行简单的互联网包装就能实现转型,那么传统养老产业是否也可以原样照搬呢?我的答案是,没那么简单。
这当中最大的阻碍有两点,第一,和之前提到的产业不同,养老产业的终端用户,也就是老年群体,与移动互联网的距离比较远,不如那些动辄就剁手买买买的年轻人那样,走在资讯和科技潮流的最前端,第一时间知道热门新闻并且参与传播的是他们,第一时间知道某个应用在发红包的也是他们。
一个不雅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病毒式的恶性传播,年轻人对这个话题津津乐道,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的内容如何向爸妈和爷爷奶奶们启齿。
第二,传统养老行业的从业者很多并没有真的想明白,在这门生意里,科技到底应该在什么环节起作用。由于之前说的第一条阻碍的存在,纵使智能硬件领域已经出了很多非常有潜力的“未来爆款”了,但是没有一个好的桥梁,你如何让老人明白这些东西究竟是啥,如何让老人敢用这些新奇时髦的东西把自己的家改造起来? 从了解需求的角度出发,是开拓任何一个市场的必经之路。这一次,科技貌似真的可以有所作为了。
1. 输出原生内容
“搜索引擎如果用得好,一个普通小白都可以变成黑客” 这句话绝对不是在耸人听闻。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我们的团队确认了一件事情:只要有一个足够聪明的指导办法,关于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其实早就已经散落在互联网上。我不建议在初期的时候试图引入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因为这些年轻人在没有一个合理参考和指导的环境下,真的只会问问题,给不出好答案——很多时候年轻的用户们甚至连一个好的问题都提不出来。所以选择主动输出原生内容,给用户以指导,为后期消费做前期教育。这时你发现了,那个所谓的聪明的指导办法到底是什么呢?回答好这个问题需要的是真正懂得海量搜索的专家,他会基于他的搜索经验,告诉你一个非常简单、但操作起来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哪里找到什么东西。
2. 精益数据分析
非常让人庆幸的一点是,当我们准备开始深耕老人市场的时候,我们很高兴地发现,团队核心成员里每一位都因为过往经历而在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帮助我们在早期抓取到了很多别的创业公司恐怕抓破头皮都拿不到的用户数据。直到今天,想到这群珍贵的天使用户所给予我们的帮助,我还是会非常感恩。
从家人信息、购物偏好到科学的商品推荐。
拿到数据应该怎么用?宝贵的用户把他们的家人图谱、信息、消费意愿都告诉了你,我们应该如何将感性的文字回答归类、提炼,变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又应该用怎样的分析方法让它们指向一个未来的行动?这时,我们团队里的技术顾问淡定告诉我们一个冷笑话,移动互联时代三大俗:云计算、机器学习、数据分析。他告诉我只有外行人才会过度使用一个概念,而对于他来说,这里面的每一个词都是一门大课。
3.找到接口作为靠山
目前在互联网上可供购买的商品种类是以亿为单位的,即使在明确了用户的真实需求之后,我们还是不知何去何从。寻求一个优质的供给端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直到我们入驻阿里巴巴的孵化器。数据显示,从去年十月份以来,阿里百川平台接入的应用已经覆盖了1.15亿数量级的移动终端,这意味着,我们的团队这一次真正找到了一个可以从技术、商业和数据等多个维度提供支持的靠山。

今年7月在杭州召开的阿里百川大会
在技术层面上取得了这些突破之后,我们才可以有底气地说,这一次,科技真的可以在养老产业有所作为了。整理一下所有之前的思路:先是做内容铺垫,对新兴的中产阶级进行消费者教育,培养起他们家中老人更好的生活买单的理念;然后抓取用户数据,利用精益数据分析,真正理解他们的购买习惯和消费需求,从而建立起“想什么”和“有什么”之间的桥梁;最后是整合商品和服务资源,按照需求去匹配到最精准的商品,而构成这些精准商品“池子”中的商品,一定是来自最好的供给端,不管从本身品质属性,还是性价比方面,都做到了优中选优。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干,我和团队成员都更深入地体会到,有时,我们把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当成一个纯粹的技术活,但有时又发现是一些不可定量描述的理念和方法论在指导着我们的工作,这些方法论来自长期在老年市场耕耘的体会,来自无数次与老人攀谈的感想,来自于我们对年长者这个群体真心实意的关怀。
科技,真的可以把我们年轻人和老年人拉得更近,情感,是驱动这些事情发生的最初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