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的色彩配置构想
养老产业观察2015-08-03 00:00:00 分享      

基于「霍桑实验」的结果启发,人们开始重视养老机构在相关环境配置上的考量。不仅机能上要考虑高龄者生理条件需求,同时也要创造合适的空间感,让心理需求也能舒适无障碍。因此,借助「色彩计划」配合有效照明去完善空间整体规划,让空间产生各种层次感,满足高龄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一般养老机构在建设初期或改建装修时,往往优先考虑重视机能性(设施设备的配置)与经济成本方面的测算考量,这并无可厚非,毕竟永续经营考量高于一切,但因此造成机构设计形成过分单调刻板,动线标示不佳、光线不足或空间感觉过于冷漠等,在实际运营提供服务时,则不利消除高龄者的不安情绪,间接也会影响其机构生活中的认知与人际互动关系,最终甚至引发跌倒碰撞等不必要危机事故产生。因此考量机构在进行「色彩计划」时,个人建议谨慎考虑平衡以下三个方向:


1、能否提升舒适性--是否能充分调和高龄者心情,使安心居住之空间设计。


2、符合高龄者视觉辨识性--是否让高龄者能够容易、清楚辨识的安全空间设计。


3、符合高龄者感觉衰退机能性--是否能补充高龄者身体机能衰退的需求,使容易操作之机能设计。  


以这三种舒适性、辨识性、机能性为基础所设计的色彩计划,再从中取捨平衡,这样的整体考量才有助于养老机构建构时,为后续「永续经营」提供有力的支撑。


高龄者对色彩的感觉  


根据调查结果,高龄者在生活的型态上与心理状态,会因年龄层差别间接产生影响。不同年龄层但生活型态类似的话,个人喜好也会显示类似的倾向。高龄者对色彩反应变化,被认为是会随年龄的增加、生活习惯的变化、退休后、人际关系变化等因素而产生影响;对于色彩方面,高龄者在生理上因眼球水晶体产生黄斑变化(简称黄化)现象,顏色的辨别变得与一般人有所差异(视野像隔一层黄色玻璃)。对于暖色系(黄、红、橘色)通常会产生兴奋的感觉与激励效应;而寒色系(蓝、绿色)则给于平静的感觉,具有忧郁特质与镇定效应。高龄者对于这种色彩的共通感应,称之为「色彩的感觉」。


反应表现如下:


1、暖与凉  


暖色系让人有温暖的感觉;而冷色系则让人有清凉的感觉。


2、轻与重  


明度高的色彩给人较轻的感觉;而明度低的色彩则给人较重的感觉,如飞机通常会漆上白色;而黑色的轿车则显得沉重。


3、前进与后退  


明度高、彩度高和暖色系,皆具有前进性;而明度低、彩度低和冷色系,则具有后退性。


4、膨胀与收缩  


明度高、彩度高和暖色系,给人有膨胀的感觉;而明度低、彩度低和冷色系,则给人有收缩的感觉。



高龄者对顏色的喜好  


考虑色彩的心理效果,选择内装材的色彩计划,虽可有效製造生活空间的舒适感,但未必都符合共通性。现实中还必须考虑个人差异性因素(个人喜好的问题)。色彩的心理状态会连结生活经验,会根据当时的心理状态与顏色的印象,传达出不同心情。根据调查:高龄者内心追求情感丰富或有想解放的心理状态时,会倾向选择桃红系列。还有其他喜好可参考下表:




色彩效果与舒适便利  


目前知道随着年龄增长,高龄者的视觉神经网膜细胞会开始萎缩,因此会导致蓝、绿、紫系列顏色反射传达到网膜底部时,与黄斑变化产生重叠,显现近似黑色的景象无法正确识别。因此,在欧洲许多室内设计师对于高龄者居家或机构中生活时的设计,在窗帘、磁砖、地毯或是墙壁、沙发桌椅家具方面的顏色等搭配上多采用不受视觉退化影响的波长顏色(例如:橙色、红色、黄色、珊瑚色等)。  


高龄者对于视网膜细胞萎缩的同时,对形状的辨示能力也会同时受到影响。根据加勒佛尼亚大学,安森尼亚爱斯医学博士的研究小组指出符合高龄者的机构设计,必须非常重视照明与採光;通常超过40岁后,有些人的视线会开始有如像套上一片过滤镜一般,使深蓝、绿色、紫色系列的顏色区分会变得格外困难,导致光在照射部与阴影部不同顏色之间的对比也变成不容易判别。另外,从屋外往屋内看的视觉调整的时间也变得较慢,对于建筑物入口附近的方向感觉及位置,会感觉迟钝。对于一般人感觉极为普通的自然光,对高龄者而言,会产生眩光晕眩,因此,在窗户及入门及地面及梁柱等位置应避免使用反射率高的材料,同时要考量光的折射、反射情形。



诱导警示的重要性  


随年龄增加,老人性白内障情况严重,眼球水晶体呈现白浊,内部沉淀黄色与黄橙色之色素,网膜的波长透过率不佳。结果短波区域的蓝紫、蓝的区域变得不容易辨识,因而全景象就像透过黄色毛玻璃看东西的感觉。特别是白色会无法判断。老人性白内障在50岁左右有60﹪、85岁以上几乎100﹪有此症状,因此顏色的搭配与选择在养老机构更显的重要。  


同一组色系,注意在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单纯设计成格子状,稍有不慎就有产生错觉的可能性。让平坦的地面,就会产生像高低差错觉,这将导致高龄者行走时,发生瞬间犹豫而跌倒的情形。  


美国设计先驱,杰.马鲁金指出,高龄者对于距离感的判断失真也是造成事故之原因。例如:椅子与地毯使用类似的顏色与花色时,会让椅子的正确高低尺寸等让高龄者不容易抓住感觉,因而坐下时,造成犹豫而跌落。为防止因感觉错误导致跌倒事故等发生,可採用桌子与椅子的前缘对比性高的顏色,产生滚边线的警示效果,同样的,走廊与大厅的踢脚的顏色,必须明确的在墙壁与地面形成边线,则墙壁与地面的分界就容易看清楚,有提升诱导警示功能。  



另外有些养老机构,考虑到高龄者可以更舒适便利生活,特别在地材的选择上,考虑唤起注意的诱导功能色彩搭配。为避免夜间照明不佳所引发的危机与不安情绪,也以提升白天与夜晚的灯光照明程度来对应。高龄者正因为对「色相」与「彩度」的办识能力衰退,如果明度太接近的话,顏色的差异就不容易辨识,因此在色彩搭配上就必须朝着提高配色的明度比上著手。


养老机构使用地材配色原则:


1、为有效唤起注意及诱导,面积大时,特别要使用顏色的暗示区别。


2、考虑明暗度差别执行配色计划。


3、短波区域之蓝紫色到蓝色范围之顏色不容易备高龄者判别。


4、色泽以红、澄、黄、绿等色调经过水晶体黄化后,高龄者容易辨识。


5、白与黄、蓝与灰、蓝与绿等的组合,高龄者判断困难。


6、明度、色度充分考量,使用补色原理加强视觉判断。  


记号与动线规划      


在动线规划中,色彩是被视为重要元素之一,对于记忆力减退高龄者而言,让他以抽象观念去思考是非常困难。尤其对失智症等而言,拿椅子的具体物体来比对,色彩最终显现出来只能是「观念」,缺乏现实感。顏色记号统一化是比较抽象的方法,强调环境的变化,使建筑物的形状变得容易办识,例如在墙面上标示记号时,就必须要先去除背景佈告板与墙壁的反光。对于机构中多使用萤光灯,这种冷光萤光灯的波长其实是不容易到达视神经纲膜底。又因高龄者多数患有白内障现象,水晶体通过的东西会可能被看成黑色,所以在高龄者机构中生活容易产生危险。另外,高龄者,水晶体因其中布满细微的伤痕及割痕,这些伤痕及间隙会因突然的眩光而不容易看见东西,如同乘车时,档风玻璃有脏污,由对面车辆射入强光的瞬间,眼睛变得看不清楚一般,所以要有设计成间接光源的考量。


结 语     


 色彩就像有机体一般,本身可散发出感觉。像黄色、红色会使人感到温暖,蓝色、紫色则会感到冰冷,另外白色,明亮度高感觉比较轻,反之黑色则比较重,色彩的冷热感是被色相所影响,轻重感(软硬感)则受明暗比所影响。另外像顏色的强弱同时也跟彩度有关。深暗高彩度的顏色显示强,明亮低彩度的顏色则显示弱。像这样的有效利用色彩感觉去创造空间感非常重要。      


色彩不只是提供一种视觉,对人的心理带来各种各样的作用。机构中内装材料的顏色与组合如何搭配,绝对是影响机构整体设计的重要项目之一,尤其对高龄者而言,在营造感觉愉快舒适的空间时,活用色彩搭配是极佳的环境塑造方法之一。但是最终养老机构要体现的空间运用非常多元,好的色彩计划主要还是必须依现状空间的使用目的去巧妙设计才是。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