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代沟》:代际理论经典著作
智库养老2015-05-24 00:00:00 分享      

  “代”、“代沟”和“代际冲突”等问题是社会学、文化学中经常探讨的问题。其中,人类文化学家米德所著的《代沟》一书,就是论述代际理论较为经典的著作。


  1. 米德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类文化传承方式分为“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三个类型。


  “后象征文化”是一种处在社会发展迟缓、生活封闭状态下的代际传承文化,其本质上是一种长辈主导的文化。“祖辈的人把刚出生的孙儿抱在怀里,除了他们往日的生活外,他们想不出孙儿们还会有什么别的未来。成年人的过去就是每个新生一代的未来,他们早已为新生一代的生活定下了基调。孩子们的祖先度过童年期以后的生活,就是孩子们长大后将要体验的生活;孩子的未来就是如此造就的。”(P20—21)在“后象征文化”中,父祖辈、年长者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在变化缓慢的社会里,经验、知识都是长年积累起来或由传统继承下来的,长者往往成为知识和智慧的化身,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足以解决青年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代际之间的冲突是隐性的。因为象征性价值体系是同一的,所以年青一代几乎不存在认同危机。


  “互象征文化”实质上是同辈文化。互象征性起初是对后象征系统的突破。米德设定了产生“互象征文化”的几种可能方式:“或是经过一场大动乱后,全体人民,尤其是对领导地位十分关键的老年人死伤惨重;或是新形式的技术发展的结果,老年人对这些新技术不在行;或是由于迁徙到一个永远把老年人视为移民和陌生人的新国度;或新一次军事征服的后果,屈服的人民不得不学习征服者的语言和生活方式;或是改变宗教信仰的结果,成年的皈依者试图培养儿童去体现新的观念,而他们本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未曾有过这种经历;或是有目的地搞一次革命,为年轻人引进一种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P43—44)米德的语境中包含着描述社会巨变的深刻含义,即“互象征义化”是在社会迅速巨变、传统文化发生断裂或人们赖以依存的象征性价值体系受到破坏、受到怀疑的时代条件下才出现的。在“互象征文化”中,年轻一代的经验与他们的父母、袒辈和社会中年龄较大成员的经验有着极为显著的不同。由于年轻一代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已与父辈祖辈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长辈不能向他们提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生活模式或应付挑战的经验、智慧,于是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发展新的形式,并向同代人提供榜样。


  必须强调的是,在互象征文化中,老年人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他们树立典范,规定限制范围,年轻人的行为中所表现的互象征性不得趔出这些范围,由老年人所主导的传统价值标准仍然具有决定意义。然而,年轻一代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或为了回应新时代的挑战,传统的经验已不足为训,为此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系统和行为方式并逐渐与老一代形成“代沟”。


  “前象征义化”是晚辈文化。米德认为,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变迁具有“不可逆性”。特别是上个世纪40至6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裂变与聚变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成功应用、对行星表面的探险、知汉爆炸以及无线电、电视的发展,促成了真正的“世界共同体”的出现。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反应以及不同群体的自我认同,使老一辈越来越“边缘化”。同时新一代越来越处于新兴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前象征文化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在接受和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科技巨变中老一辈变得无能为力,而年青人却游刃有余,并挑战传统价值体系;二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反哺”,即老年人电向年轻一代学习,真正尝到了“落伍者”的滋昧。


  2. 社会巨变是代沟以及代际冲突出现的前提条件。


  “代”分为自然“代”和社会“代”两种类型。自然的“代”就是人的辈份关系,而社会的“代”则被赋予了社会和文化内涵。从自然属性上看,人类一代一代的延续、父辈子辈的形成是自然天成的,而社会的“代”则是时代和文化塑造而成的。每代人所处时代的不同,导致“代差”的形成。不过,严格意义上的“代沟”一般只出现在巨变的社会条件下。因为在变迁缓慢的社会中是不会或很少出现代沟的,更不会出现代际冲突。在停滞社会的时间流程中,人们可以预期的未来社会不过是过去社会的“复制”和自然流淌,一切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社会规范、价值体系都是固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年轻一代只要通过学习就可以应付他们面对的一切。长辈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作为青年一代的榜样,其自身也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是不会产生两代人的冲突的。


  然而,在巨变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社会规范、价值体系受到冲击并发生断裂。当年轻人面临着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或是一个全新社会,而过去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经验又不足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时,他们就不得不在同辈中寻找经验和认同,从而获取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代差”或“代沟”。米德列举的不同辈人在移民国家中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


  3. 通过研究历史上“代沟”与“代际冲突”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可以借助于代际理论这一学术工具,更深入地解析社会,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每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都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代沟”及“代际冲突”作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不可逆转性。也就是说,人类科学革命所带来的社会持续进步,使每代人所置身的环境总是不同,由此,不同代人对社会变化的感受势必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尽管这种“代差”在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所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代差”的普遍存在却是相同的。


  代际理论作为专门阐述“代”及“代际冲突”的形成机理和表现方式的一种理论学说,在解释近代社会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代沟”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就像阶级分析学说从人们的经济地位、占有并运作财富的情况来对人进行分类研究一样,代际理论则是从技术革命、社会急剧变迁给不同辈份的人群可能带来不同的感受、认识和选择方面的可能性进行分类研究。尽管有其自身理论局限性,但其针对性却是很强的。社会思潮往往是特定的时代趋向在思想上的集中反映,运用代际理论不仅能够分析并澄清在同一阶级阵营中不同辈份的人们之间在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思想代沟”,而且还能找到产生这种“思想代沟”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根源。


  代际关系的基本理论观点


  代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有代际团结理论和代际矛盾情感理论。代际团结理论认为代际关系的核心是团结和凝聚力,认为代际团结包含联系性团结、情感性团结、一致性团结、功能性团结、规范性团结和结构性团结。联系性团结是家庭成员所参与的各种类型活动的频率和互动模式;情感性团结是指对家庭成员所持有的积极情感(如温暖、亲近、理解、信任、尊敬等)及其程度,以及对这些情感的相互性体验;一致性团结则是家庭成员在价值观、态度和信仰上的一致性程度;功能性团结指帮助和资源交换的程度(如经济上、躯体上、情感上的帮助);规范性团结即执行家庭角色、承担家庭责任和履行家庭义务的承诺强度;结构性团结就是通过家庭成员数量、家庭类型和家庭成员地缘邻近性所反映出来的代际交往的机会大小。代际矛盾情感理论认为代际关系的特点是矛盾情感,即父母和成年子女对对方或关系本身的态度矛盾或情感矛盾,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共存,主要是指认知、感情和动机中存在的主观而明显的矛盾。此两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代际关系的面貌,解释了代际关系的不同方面。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