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要过上老年人生活。当我们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门坎,势必要考虑自己该选择怎样的养老生活,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或是社区养老,不同的文化差异和经济能力,又使得老年人对选择怎样的养老模式各有取舍。
记者从湖州市民政部门得知,湖州是早于全国好多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14年年底,市本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9万人,占总人口的24.45%,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快。特别是高龄化发展快,纯老年人家庭持续上升,失能老人比重不断增加,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当前工作的难点,创设怎样的养老模式?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如何切实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些问题不仅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老年朋友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每个家庭的关注与探讨。
现 状
养老模式因人而异各有所好
居家养老晚年生活得有个寄托
家住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河社区的张女士今年73岁,是位党员, 1995年退休后便一直与子女住在一起。直到子女买房后,上下两代人才分开住,张女士自此开始独居生活。身体还算健朗的张女士没打算去养老机构,六七年前开始在社区做志愿服务者,经常照顾社区一位生活半自理的空巢老人,为孤寡老人买菜、聊天、打扫卫生等,还担负社区治安巡逻工作。“社区里有几十年的乡邻,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不想去别的地方。”将来有一天行动不方便时,张女士希望有像她这样的志愿者,帮忙照料生活。
退休后去哪里养老,今年80岁的胡老先生也认真考虑过,尽管年龄较大,他认为还是住在家里比较合适。胡老伯曾是一名医生,退休后,他选择发挥余热,每周去社区附近公园,为晨练的老人做义诊、量血压、测心跳等。“子女不在身边,老伴还健在,有个伴、生活有人照料,不用去养老院。”胡老伯的态度,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很多老人的想法如出一辙:不愿去养老机构,首先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儿”,认为去养老机构就是没家人管。再就是退休后老有所为,这让很多老人感觉生活有寄托。
机构养老需要好心态和收入保障
年近八旬的陈女士于今年4月住进湖东一养老康复机构,她认为机构养老并没有什么不妥。“周边环境清净,服务也跟得上,住在这里,比我一个人闷在家里强。”这种感觉,,随着一位几十年没碰到过的老同学的到来而愈发强烈,又因都做过教师,相似的职业经历和相同的年龄,两人最终成了好姐妹。平时不仅相约一起参加福利中心举办的各种活动,还经常相互“串门”拉家常。
今年77岁、住在湖州市区一环境幽静的公办托老所的许女士,对机构养老也有自己的看法:“养老不能只靠子女,最终要社会化。”许女士有一儿一女,分别定居在北京和国外,常担心父母亲的生活。前年她和中风的老伴一同入住养老机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免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市,尽管目前居家养老是基础,但未来机构养老会成为支撑,这从逐年增多的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可窥一斑。养老床位足够,但是否去养老机构,除了取决于老年人本人及家人的心态外,还要考虑家庭收入情况。“在湖州,硬件设施较好的养老机构,除了少量收费相对较低的公益性床位外,一般每位老人每个月需要交2000元至3000元的费用,如果没有足够的退休金来负担,那老人的家庭年收入至少要在10万元以上,才能保证这个固定支出。”一位社会福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此看来,养老机构的不菲收费提高了机构养老模式的门槛。因此,有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建议,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最好选择居家养老;而高龄老人、失智失能老人、子女无法看护的老人应选择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力争服务家庭化
社区居家养老,可谓是宜家宜乐宜照料的灵活养老服务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类行政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近20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行政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众多,有开心剧场、动感舞厅、欢乐茶吧等10余个活动载体。面向辖区老年人提供日间配餐送餐、家政保姆、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等居家养老服务,很受大多部分不愿上托老所的孤寡居家老人的欢迎。
以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区现有日间照料中心22家,其中农村14家,城市8家,据该区社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该区今年按城乡老人占比新建13家此类机构,它们以行政村、社区为中心依托,发挥志愿者等社会爱心力量,为辖区成千上万老年人提供日间送餐配餐服务,从而方便许多自理能力弱、独自居住的老年人。
据了解,日间照料中心这种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其实就是社区居家养老的一种,其优势在于:老人可以住在家里,也可步行很近距离,到村、社区的照料中心,由社区的相关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可以说是融合了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某些特性。目前,该模式在我市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主要是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根据自身特色为辖区老人们提供针对性服务。这些服务内容包括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身心关爱、增强新退休老人适应社区生活的能力、居家老人应急自救知识培训、关爱失独老人家庭、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等,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辅助性支持。
出 路
大力创设多元化养老模式
不可否认,我们目前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模式单一、现有模式中可供床位占比低以及部分老年人缺乏社会化多元化养老趋势的理性认识等瓶颈性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家庭教育成员尤其是老年人自身引起切实关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基本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推进“养医结合”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来自民政部门的统计数字,截至今年上半年,市本级各级养老机构达到119家,其中民营机构占了近一半,总床位6293张,每1000名老人拥有床位23.4张,其中民办床位3442张,占比54.7%,护理型床位867张,占总床位的13.8%,离每1000名老人拥有床位30张还有一定的距离。据悉,市本级年底要完成每1000名老人40张的目标任务,民办床位占比40%,护理型占比30%。
当前,我市按照“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日间照料和公寓化养老为外延”的思路,构建养老体系。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设施较少、服务不够多样、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等问题,尚待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广泛探索各种形式养老服务模式。据此,不少热心社会养老事业的有关人士展开了积极调研并提出不少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
首先,积极尝试公建机构、公建民营和多种所有制股份制服务中心并重的养老模式。比如,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只有2家民办养老机构、每100名老人拥有床位数比例低等现状,从全面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大局出发,目前正积极筹建公建机构或公建民营的养老助老服务机构,在城区凤凰社区,将建设全市首家面积最大功能最齐的区域性日间照料中心,这个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服务机构涵盖老年康复、娱乐健身、医疗和社工组织各大功能,一旦投入使用,将很好地幅射周边凤凰、青阳、青塘、翠苑和金泉等6个老年人占比高的老社区居民群众;同时,鉴于杨家埠撤镇变为两个街道,原有托老所设备陈旧、服务能力有限而撤销的情况,杨家埠街道正选择依山傍水的宜居养老区块,依托原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能力,着手筹建一个养医结合的养老医疗护理中心,规划床位100张,建成后,不仅可服务该区60岁以上老人,同时可吸纳湖州中心城区有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入住。
其次,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建设。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近两年,民营企业投资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很高,但普遍面临审批难题。他们希望把养老产业发展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老工作格局,从政策上促进民办与公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前段时间,国务院在一项发展服务产业的规定里,也曾提出要大力发展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度假养老为一体的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模式,进一步完善老年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扶持政策,拓展养老服务功能,以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其三,勇于创新大胆拓宽老人养老资金的筹集渠道,让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无经济后顾之忧。一些专家建议,地方政府每年都应有“居家养老专项资金”列于财政拨款之中,也要通过发放老年福利彩票等方式募集资金;社区可以接受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捐赠,也可出租闲置房产作为公共基金;也可让老年人以房产作抵押,在世时享受免费养护、去世后由社区收回变卖,实行“以房养老”。
有业内人士还认为在完善创建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各级社会组织和广大养老机构更要注重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即除了必要的医疗养老硬件设施建设外,也要不断提高对老人的精神养老服务这个软实力水平。对于养老服务,有专家认为,老年人更渴望的是情感慰藉、精神健康方面的沟通,这就需要服务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应建立“义工”制度,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提供平台、建立档案,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街道建立公益服务的机制,组织志愿者队伍;高校开设老年学专业,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从而为服务好日益壮大的老年人养老事业练硬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