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携手入住家门口“迷你养老院”在去年试点基础上,长者照护之家目前已在上海全市20个街道开始筹建。
编者按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户籍老年人口现已超过400万。随着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更为多元化。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进几位对于晚年生活有着不同安排的老人,从他们的切身感受中“窥一斑而见全豹”,试解特大型城市养老难题。
隔着一扇门,挡不住的是浦东新区浦兴街道福苑长者照护之家内传来的阵阵歌声。
坐在最前排、歌声最嘹亮的是一对特殊的老人,袁杏香和徐巧珍。说她们特殊,因为她们是亲家关系。今年4月,83岁的徐巧珍因脑梗住进福苑长者照护之家。得知亲家母又住“外头”去了,93岁的袁杏香不放心,第二天便来看望徐巧珍。
徐巧珍曾因脑梗反复发作,4次住进养老院,但每次在养老院没呆多久,她就会吵着让儿子带她离开。“养老院里的护工根本不管我。知道这毛病不能摔着碰着,让我就这么天天坐着,不让我动弹。屁股都坐疼了,心里头闷得慌。”袁杏香大包小包带来了许多水果点心,想捎给徐巧珍。“我本来觉得长者照护之家跟其他养老院没啥区别,巧珍肯定又要受苦了。”让袁杏香没想到的是,眼前的徐巧珍面色红润,笑盈盈地对她摆了摆手,“你带的这些我这里都有,吃都吃不完,你快带回去。”
那天下午,两亲家一阵促膝长谈后,袁杏香做了个重要的决定——“我也要来长者照护之家。”
修缮如家:一方小天地里样样精细
走进长者照护之家,温暖的米黄是主色调。院长陈蓓介绍,这里的一切都以“人”为中心,用“家”的概念去建设、管理和运营。
建筑面积340平方米的屋内,采用单元居室的参与式布置,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隔间。“巧珍的性格好静,不像我就喜欢热热闹闹的。”袁杏香带着记者走进了自己的房间,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老人喜欢听越剧,至今还保留着每天早上听戏的习惯。“我听收音机不怕影响周围的老人,移门一拉,隔音效果不要太好,想听什么听什么,想唱一段随时唱!”
进入房间就是自己的小天地,走出房间就是热闹的大家庭。陈蓓说:“比起传统的养老院‘一间房几人住’的格局,这里的老人们拥有更多的独立空间,在保持他们独特个性的基础上互不影响。”长者照护之家的硬件设施采用专业化设置。比如一个台盆就装有左右两个扶手、两只水龙头、两面角度不同的镜子,方便失能老人使用。
比家而建:“一碗汤”的距离暖人心
徐巧珍在来长者照护之家前,她和儿子几乎跑遍了家附近大大小小的养老院。“条件都还可以,但我儿子住浦东这边,看望我的话车子过来要1个多小时,想离他近点一个是因为身体不便,还有就是看不到儿子会牵挂。”徐巧珍的话说出了独居老人的心声,他们从心理上不愿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类似长者照护之家这样的迷你养老院采用小区嵌入式设置,能够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多种专业化服务,同时方便子女随时探望。
韩秋平和张绮美夫妇隔三差五就会来福苑长者照护之家看望两位老人。“下了班从单位回家就顺道过来看看我妈和丈母娘,老人一个电话,5分钟就能到她们身边”,韩秋平说。“家里烧了什么好吃的东西,端下楼给妈妈和婆婆,走到门口饭菜还是热的。是不是呀,妈?”张绮美握着袁杏香的手,老人笑着连连点头。周六的福苑长者照护之家里老人并不多,家属能将老人接回家中亲自照料,实实在在让老人感受与儿女的“零距离”。
“一碗热汤”的距离让老人倍感安心,“一想到我的儿子女儿就住边上,抬起头都能望到他们家,我还担心什么呢?”
以大带小:以共享后勤缓减压力
徐巧珍和护工张粉香形影不离,一说起张粉香就滔滔不绝:“帮我做手指操,教我唱歌,儿子儿媳妇的照顾都比不上她。”
按照上海市地方标准《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要求》:重度照护比约为1∶2.5,中度照护比约为1∶6.6,轻度照护比约为1∶12。长者照护之家共为14位老人配备了7名护工,超出了全市标准。曾在养老院做了一年半护工的张粉香说自己从没有像现在那么深入了解过每一位老人:“以前一个人管好几个房间。现在工作量小了,有精力更好地去服务老人。”
能够达到目前相对充裕的人员配置,离不开资源的共享。“比如我们的餐饮,直接从证大家园养老院配送,从而省去建食堂的经费,同时保证老人们顿顿都有新鲜可口的饭菜。”陈蓓告诉记者,福苑长者照护之家首创“以大带小”的模式,依托证大家园养老院,共享后勤以及管理、专技人员等资源,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保证服务质量。
面向未来:通过“溢出效应”拓展
作为新时期上海养老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类似福苑长者照护之家这样家门口的“迷你养老院”,正在社区街道落地开花。
从服务功能上看,长者照护之家打通了“90”、“7”、“3”三个板块(即90%老人在家庭养老、7%依靠社区养老、3%依靠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格局),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能够较好地缓解本市养老服务场所资源短缺的压力。在去年开始试点的首批5家街道的基础上,目前全市已有20个街道开始筹建长者照护之家,未来几年实现各街道全覆盖。面向未来,长者照护之家下一步要如何发展?
专家认为,将长者照护之家的服务向周边社区拓展,形成“溢出效应”是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维持收支平衡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福苑长者照护之家为例,开业以来采用错时服务的机制,为小区及周边小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及保健人才已经达到200人次。初步预测,依托小机构,可以为社区内有上门基本医疗和护理康复需求的老年人,提供60到80户的居家专业照护服务。
通过这样的“溢出效应”,一张以专业照护资源为依托,向周边小区提供拓展性服务的“辐射网”正在发挥效用。另一方面,根据试点方案,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规模为10-49张,价格实惠、服务优质的“迷你养老院”一开门就面临着“一床难求”的问题,如何体现入住的合理性?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认为,应当进一步健全评估体系,突出第三方评估,形成统一评估轮候入院,同时给予确实需要入住的困难老人优先考虑。据悉,本市已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掌握老年人照护服务基本需求,促使服务资源与老年人需求公平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