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开始,中山已步入老龄化,比全国老龄化提早了9年。目前养老床位使用率仅为38%,空置率达到62%。根据调研,中山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不足3%,97%以上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二胎放开,养老话题也随之热了起来,你会如何养老?养老会成为你是否生二胎的重要考虑因素吗?我们的养老制度是否有能力养起这么多老人?日前,记者走访市民政局、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了解政府给中山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采写选择不同养老方式老人的养老故事,或许,这会对您生不生二胎的抉择有些帮助。
现状:1990年中山已步入老龄化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根据统计数据,中山早在1990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当时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为11 .5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10 .8%。截至2014年底,全市户籍人口有155 .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23 .6万人,老龄化率15.2%(比2010年的12.9%增长2.3个百分点)。低龄老年人(60-69周岁)约占老年人总数的61%(比2011年同期数据55%增长6个百分点)。全市独居或同住成员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的纯老年人家庭人数为33235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总数的14%。
市民政局方面介绍,根据调研资料表明,中山老年人口的结构比例中,低龄老人比重最大,人口老龄快速化、老龄年轻化的特点凸显,对老年用品、老年服务、老年设施、老年文化教育、老年金融、老年旅游等需求更大,养老需求较传统养老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意愿:养老床位空置率达到62%
民政部门介绍,目前中山有养老机构22家,除了市光荣院服务革命老人等特定对象外,还有公建民营养老机构1家,民办养老机构1家,以及镇区办敬老院19家,构成养老服务机构网络,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老年人。据悉,中山的养老机构,为社会提供养老床位4598张,入住老人1737名(政府供养对象746人、社会自费老人991人),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0 .7%,养老床位使用率仅为38%,空置率达到62%。
市民政局介绍,近年来,通过开展各项养老调研,成果均显示,受相对宽松的居住环境和传统的养老观念的影响,中山的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不足3%,97%以上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民办养老院收费:最低1750元/月
据悉,中山镇区的敬老院基本以供养五保老人为主。唯一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华宇乐颐养院,收的是自费老人。记者了解到,该颐老院的最低收费是1750元/月·人,按照房间不同护理等级不同等,加收费用。其中,需要全护理老人加收600元,半护理则加收300元。华宇乐颐老院副院长高宗兰介绍,目前院内入住了500名老人左右,其中身体好,能自理的老人占10%左右;90%是患有疾病如残疾、罹患癌症、痴呆、中风偏瘫等需要专人照顾的老年人。
延伸阅读
对于养老,中山这样做
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转型
中山公办养老机构由市或镇(村)出资兴办管理,大多只服务特殊群体老人,所有费用由政府买单,未向社会上所有有需要的老年人开放。例如,原市社会福利院主要供养城区“三无人员”中的孤寡老人及转制企业退休孤寡职工,各镇区敬老院主要供养农村五保对象。
近两年,中山在探索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转型。其中,市社会福利院已完成社会化转型。作为中山市2013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中山投入了2亿多元在东区紫马岭公园东门侧,建设新的中山市社会福利院,设计床位总数1190张,登记成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民办社会福利机构———中山市广弘颐养院进行运营。该院2014年1月投入使用,除接收原社会福利院供养的对象外,还面向社会招收自费老人。原社会福利院则加挂“中山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牌子”,负责协助民政局对中山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中山也被选定作为广东省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以及“合建合营”试点区域。
探索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日间照料制度
2013年起,中山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十项民生实事”,至2014年底,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87万元,在石岐、南头、坦洲、南朗、古镇、横栏、三角、港口、西区、东升、黄圃、民众等12个镇区建成13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今年,市财政继续投入930万元在13个镇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要求镇区至少按1:1的比例配套资金,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工作。市民政局介绍,接下来,在保障家政、助医、文体康乐、精神慰藉等一般需求基础上,将探索建立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日间照料制度,扶持生活困难的高龄、失能、半失能居家老年人享受护理、照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