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楚晚报》报道,11月24日,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一位孤寡老人被发现死在家中,已只剩一堆白骨。6年前,因发现老人失踪,相关单位人员和老人的侄儿等曾一起进过老人家,但是没有发现他。
新闻中的老人无儿无女,邻居更是对老人了解甚少。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想象老人会有多么孤独。如果说有些老人是子女不在身边,所以我们谴责这些不常回家的子女。那么真正的孤寡老人,我们又该去谴责谁呢?如果说“常回家看看”立法可以对有子女却不常回家的老人的一种保护,那么孤寡老人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呢?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城乡空巢老人调研,通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
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百度中搜索孤寡老人,出现好多慰问孤寡老人的新闻,还有一些孤寡老人饿成皮包骨或者在家中离世的消息。这些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我们偶尔施以爱心去老人家中慰问,依然会有更多的孤寡老人无人照料身体欠佳,甚至悄无声息得离开人世。
孤寡老人的处境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他们往往生活条件简陋、物质基础薄弱、自理能力差,同时还忍受着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陈钟林建议建立专门针对老人群体的保障制度,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公共投入。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须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从“社会
保障”向“社会福利”过渡。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实行“居家养老”,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但这些服务多数仍限于生活层面,还不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部分从业人员缺少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政府投入,这些都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积极措施。”陈钟林认为,如果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巨大。
老人的死亡是一个悲剧,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尤其是没有子女或儿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更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关爱。(张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