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本,让“智能养老”更美好
上海老年报 作者:吴汝琴 程峰2015-12-22 00:00:00 分享      

      服务为本,让“智能养老”更美好


      拥有质量过硬的产品、提供到位的后续服务、具有强大的服务梯队是未来“智能养老”的发展方向


图片来源:乐活中国-中国网


  在越来越多的养老项目打出“智能养老”旗号的同时,对智能养老产品感兴趣的老年人却不足两成。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服务意识,缺少有执行力的养老服务团队,目前的不少智能养老产品和系统只不过是表面光鲜,实则无用。


  尴尬:难破老人"信任关"


  当你从床上起身时,在护理站忙碌的护理员会立即来到你的身边询问你需要什么;当你走进电梯厅,只需报出楼层,电梯就会自动运行;戴上智能手环,医生就能随时掌握你的心率、血压、血糖值甚至睡眠情况;想洗澡了,感应水龙头能根据室温自动将水温调整到合适的温度……这是很多开发科技助老产品的企业,为老年群体展现的一派“高大上”的智能养老生活。很多企业、养老地产也将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作为吸引老年人的一大卖点。


  然而,老年人对智能养老似乎不怎么买账。近日,上海智库养老服务支持中心对本市5个区的250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养老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0%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产品不感兴趣,很多子女也不愿意为父母购买智能养老产品。“骗人的”、“太贵”、“不会用”和“不可靠”是这些老年人及其子女给智能养老产品贴上的“标签”。


  症结:后续服务跟不上


  在智库养老服务支持中心专家顾问、中国社工协会养老委员会理事冯建光看来,智能养老在中国是随着养老地产的兴起而成为众多科技研发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很多企业“懂技术却不懂养老”的特点,让智能养老只是“看上去很美”。


  冯建光称,以智能手环为例,很多企业卖出手环就算完成任务。老年人刚开始戴着手环测测心率、血压值,觉得这玩意儿挺新鲜,但时间久了,他就会觉得除了查看各种数据,这手环也没什么用。而在丹麦等国,医护人员会根据手环传输过来的数据随时帮助老人调整作息时间、餐饮情况、运动量等等。“对于老年人来说,前一种充其量只能算是个玩具,后一种才是真正发挥作用的智能养老产品。”


  “其实,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要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技术不是症结,服务才是关键。没有服务,再高端的产品也是无用的。”冯建光认为,很多研发企业一味注重产品的技术开发、忽视后续的养老服务,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智能养老的理想模式是,当养老服务已经做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来进一步优化服务,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安全、更自立的养老环境,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护理人员或子女等照护人的压力;而不是因为养老服务存在缺陷或不足,才采用智能养老产品来填补服务缺失。”冯建光表示,智能产品为服务缺失所背的“黑锅”兴许就是老年人对其缺乏信任感的原因之一。


  破题:打造更强的服务梯队


  5年前,当日立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第一次将“照护服务管理系统”引入上海郊区某家民营养老机构时,负责指导护理员学习操作该系统的高级经理徐薇吃惊地发现,那家养老院里还有目不识丁的护理员,要教会他们使用电脑输入护理记录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很多机构会对智能养老的产品或系统产生过高的期望,机构方包括老年人会认为,智能养老就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经常有客户问,为什么采用了安全感应系统,老人还会摔跤?用了防褥疮床垫,老人还会得褥疮?其实,再好的产品,都是需要掌握服务技能的照护者来操作、来实现的。”徐薇无奈地表示。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服务梯队的协助,日立公司的很多智能养老设备都无法在机构包括某些高端的养老地产项目上产生预期的效应,有的机构尽管安装了全套智能管理系统,后台却一连三个月都没有接受到任何一名老人的照护信息,智能系统等同虚设。


  “其实,养老的核心始终是人对人的服务,不是你给老人身边安装好各种高科技的机器,老人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生活了。”徐薇认为,只有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团队足够强大了,智能养老才会真正走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