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居世界首位。面对滚滚而来的白发浪潮,如何养老,哪里养老,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总量不足,记者日前调查发现,不同年龄分布的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不尽相同,近年来兴起并不断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新的养老期待。专家建议,老年人走出“封闭养老”模式,为未来
“养老积分”,“老有所为”才是最好的养老。
图片来源:新安晚报
年龄不同养老方式选择不同
83岁的于先生自从老伴去世后一直和儿子住在一起,于先生坚定地说,自己肯定会选在在家养老,“逢年过节,在家里,大家可以一起团聚,如果我要是住到养老院去,肯定就没这么热闹,感觉也不方便”。多数被采访的高龄老人除了根深蒂固的
“养儿防老”观念外,感觉住在家里才方便,才习惯。
与高龄老人不同,低龄老人更多选择到养老机构去养老,除了思想上的转变外,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也是造成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一大因素。
62岁的陈女士最近准备和老伴去香港旅游,“孩子工作了,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老两口过好我们的生活就可以了,趁着身体健康,好好享受生活,等上了年纪不能自理了就去养老院。
”
价格服务成老人重要考量
记者采访发现不管对于倾向于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来说,“价格”是影响他们选择的最大因素。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养老机构的服务确实很好,但价格很高,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负担不起,只能选择在家养老”,于先生说。林女士也表示自己未来选择养老机构“价格”是考虑的首要因素,“我是企业退休,只有一个孩子,经济上确实不宽裕,到时候估计只能选择价格中等的养老机构。
”除了价格之外,老年人最关注当属养老服务水平,“既然到了住养老机构的年龄,估计身体就不能自理了,当然希望有一个完善和高水平的服务。 ”
社区享养老专人来服务
近年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了众多老人期待的养老方式。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街道太平路社区主任王跃红告诉记者,现在社区很多独居老人、高龄老人不接受去养老机构养老,家里又没有儿女,再加上一些经济方面的原因只能依赖社区的养老服务。
“希望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拓宽和完善,比如送餐、送时、送医等服务。 ”
日前,山东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已下发许多城市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如,青岛市明确2015年在全市分类设置30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示范点,并给予10万元奖补。
建“养老积分”制解后顾之忧
绝大部分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相对健康的身体。目前,山东济南、青岛等市开展了以“互助养老”模式,将服务者与被服务老人结为“邻里互助”对子。
青岛市老年学学会老年人社情调研室主任马鸿冰建议,老年人可以在晚年发挥作用,为未来的养老“积分”,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为这些老年人提供机会和保障制度,“老年人中藏龙卧虎,他们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既创造了效益,又给自己带来了快乐,最重要的是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记者
崔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