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市政府决定出台扶植政策,将新增50家“长者照顾之家”列为市府2016年的实事之一。对此我举双手赞成,感到这是非常及时的对全体老年人的关怀措施。
图片来源:浦东时报
刚过60岁的、年纪稍微“小”一些的老人,大都还身强体壮,既可以在社会上发挥余热,也能潇洒出游,或是为儿孙们“鞠躬尽瘁”。年纪大一些的就需要有人关心了,他们的健康、他们的日常生活,可能都会力不从心。最关键的是年纪越大的老人就越容易产生孤独和精神上的空虚感。他们特别渴求在各种“群”体中得到精神慰籍,甚至想完成自己前半生尚未完成的梦想。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和家庭、子女长时间地分开隔离,对第三代更是“舔犊情深”。
对于这一部分老人,“长者照顾之家”就是最好的形式——它可以让老人不远离家庭和社区,在“日托”或“全托”的模式下,找到自己的社会关系,聊天交友、理发沐浴,还能学习各种有益的课程。
当然,好事总有难办的地方。场所哪里来?符合要求的医护管理人员从哪里来?如何维持收支的平衡?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过我想,只要政府下定决心,发动群众,这些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场所问题在郊区相对比较好解决,而中心城区若无空地则不妨综合压缩居委、物业、企事业单位等利用率不高的仓库和办公楼,杨浦区的“吉善长者照顾之家”就是延吉街道提供的场地。据悉,“长者照护之家”规模多在10~49张床位,避免了建设大、中型养老机构必须面对的场地、资金、建设周期等硬约束,也能够连锁化、规模化发展。人员则可采用社区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解决更多人员的就业问题。
我们真诚地希望:在2016年市府实事工程的推动下,上海的“长者照顾之家”能迅速遍地开花,让更多的“长者”有更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