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议程安排,近日,大会审议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报告从组织实施、工作重心、统筹规划、服务体系、设施布局、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八个方面详尽回顾了《条例》实施9个月的基本情况,呼应了王安顺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优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部署。
报告原文:2015年投入资金4495万元,在城六区和顺义、房山共8个区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培育养老助餐特色品牌。鼓励大型餐饮企业通过建立“远郊中央厨房+冷链输送+社区配送站”的社区配餐网络,包片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和送餐服务。
举措解读: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针对品牌餐饮企业参与不高,老人需求分散的问题,市民政局正在研究出台相关扶持办法和送餐服务补贴办法,降低企业服务成本,提高社会参与度。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透露,市民政局除了会继续给老年餐企业在装修改造、配餐设备、智能餐柜、膳食研发等方面进行补贴外,下一步,市民政局正在计划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分散的送配餐需求打包,合并成大单交给企业,形成“薄利多销”的模式。“未来将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方式,把分散的需求整合成一个大的餐单,而且餐单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可预期的水平,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供给。”
此外,针对老年餐的配送问题,市民政局也在与送餐企业协商,计划将长期困扰餐企的送餐进社区服务外包给专职送餐企业,减少餐企压力。
背景调查
餐饮企业为何纷纷退出老年餐桌市场
在市人大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立法调研过程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居家养老的多项服务举措,用餐便利需求最为紧迫。但是实际情况是面对老年餐桌的市场需求,却鲜有企业“接盘”,目前全市的老年餐桌已经从最多时的4500个降至如今的约3600多个。许多餐饮企业缘何纷纷退出这一市场?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需求过于分散,而盈利空间又十分有限。“一份老年餐可能8元钱或10元钱,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现在还在勉强运营着老年餐桌的富春江酒店负责人坦言,因为成本压力,曾经想过将老年餐的价格从12元提高到15元,“但是老人们都反对,所以酒店还在犹豫,不过,这么下去可持续性很成问题。”
“部分餐饮企业进入又退出的情况,正是反映出老年餐桌的难点所在。”李红兵指出,在老年配餐、送餐服务推动初期,各方都相对乐观,认为北京的这一市场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即使全市仅10%的老人需要外界提供一日三餐,需求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但与预计有出入的是,这么大规模的市场中,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占比非常大,而且用餐时间、对餐食的具体要求都很分散。”
对于老年餐桌运行不善的问题,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指出,症结在于还没有培育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特色品牌。“在解决老年餐的问题等方面,这两年北京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餐饮企业都是非政府培育的,主要还是通过合作的方式,例如庆丰、嘉禾都是大众餐饮企业,难以完全覆盖到老年人的需求”,因此,他建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培育以老年餐为主的品牌企业。
其他报告亮点
北京市将明确每一个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
报告原文:完成全市失能老人评估和部分高龄老人需求调查。
举措解读: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完成全市60万失能老人以及部分高龄老人的需求调查,已经被列入今年的民政重点工作。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对失能老人评估和需求调查将直接影响到居家养老针对性服务的状态。由于失能老年人群体对精准服务的要求非常高,“怎么样让他们不是停留于抽样样本的概念,而是建立起北京市每一个失能老年人的服务内容,是我们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
而此前,对失能老年人的服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获取不了卧床的老年人的需求信息,二是老年人不愿说或说不出口的服务。
据了解,为了完成全市失能老人评估,市民政局老龄办已经公开征集29家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并培训了560名评估员,通过招投标建立全市评估机构名目,在五个试点去开展评估。
据悉,下一步北京市还将对各区潜在失能老人开展评估,并对部分高龄老人进行需求调查。
东城、海淀增为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报告原文:增加东城、海淀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重点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政策性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老年人社会参与和互助服务、医养结合等方面开展试点。
举措解读:2013年底,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北京西城区和朝阳区等42个地区成为首批纳入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使试点工作更加全面,北京当时其实申报了三个区作为试点,其中,西城区作为老城区试点,朝阳区作为城乡结合区试点,此外还有未被通过的门头沟山区养老试点。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主要是从涉老服务的八个方面进行探索,包括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及养老产业等各项内容,也包括与养老产业相关的财政、金融、用地、人才、技术以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该负责人介绍说,“所谓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就是在试点区范围内,涉及为老服务的所有方面,中央鼓励试点地区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在政策范围内可以先试先行”。
按照政策要求,试点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和地方实际,用好“比较优势”,找准试点“突破口”。据了解,西城区试点的实施方向主要是破解核心城区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束缚和政策障碍,发展养老机构的小型化、连锁化式经营,缓解中心城区养老床位供给不足的问题。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说,经过市人大批准,今年还将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扩展到东城和海淀区,东城区的试点方向可能是养老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海淀区的试点方向可能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一步,民政局还将总结朝阳和西城两地试点的进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今年推动6家医疗机构康复功能转型
报告原文:在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研究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扶持政策,推进6家医疗机构康复功能转型。
举措解读: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医养结合的推进方面,本市今年将推进6家医疗机构向康复功能转型。市卫计委副主任耿玉田表示,支持部分区属二级医疗机构将向康复专业机构转型,“目前的规划是,城六区都有至少一所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老龄医院、老年护理院或者老年康复机构。”
据透露,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这也是调整医疗资源存量的结构。”耿玉田介绍说,现有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区属的综合二级医院,整体的使用率并不高,在当前社会老龄化需要康复、护理的老年人人数更多的情况下,还是鼓励闲置的医院转型为老年康复、老年护理机构。
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医养联盟是要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对接,打造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的综合体。耿玉田表示,因为疾病是分过程、分阶段的,老人突发疾病后在“三甲”医疗机构进行诊治,转入康复期后,就可以进入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护理。这样由不同的机构分层分诊,既可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也有助于避免资源浪费。
市、区老龄办改变“大包大揽” 突出协调功能
报告原文: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新体制,参照市级层面的做法,规范区级老龄工作机构设置,将区老龄办统一设在区民政局,统一老龄办工作级格。
举措解读: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随着市级层面的机构调整,区级民政与老龄分设的情况也要进行整合,从行政关系上老龄办将隶属民政局。
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此前,由于部分区县的民政局和老龄办分开设置,市老龄办在下发工作任务时,既要给区民政局,也要给区老龄办,在涉及业务交叉时,“区县民政局和老龄办还可能出现职责不清的状况,影响工作的开展”。
该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切实把市区两级老龄办工作部门的作用发挥好,老龄办的工作方式将改变过去的“大包大揽”、“自己干”模式,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转为调动成员单位、各区和基层以及社会资源。“在新的职能定位中,主要突出老龄办的统筹协同功能”,例如,在开展涉老工作时,市老龄办主要是调动52家成员单位的力量。
随着职能调整,编制也会有相应的调整。记者了解到,老龄办正在积极协调市编制部门,提出了调整市老龄办内设机构的初步方案。工作人员编制都会有相应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