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老年人入住到养老机构,需要厨师、保安、保洁、行政、财务、社工、护工、理疗、健康管理、理财、心理、律师等20多个不同专业的人来提供服务。如何满足需求?怎么解决配套人才问题?”,在第三届全国养老住宅创新模式大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女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人才的现状
中国养老产业刚刚兴起7~8年,由于起步时间短,发展尚不成熟,各方面都不够完善。多种因素导致人才的聚集效应远未形成。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据了解,我国真正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只有约5万余人(50万的10%),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护理员尤其稀缺。乌丹星女士表示,我国养老产业人才专业教学力量十分匮乏,从养老产业的学历教育来看,教育部高职学科目录目前只有一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每年约培养出2000人,但90%毕业后都脱离了本专业。“老年相关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更几乎是一片空白。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此外,养老产业人才的核心问题还包括一系列问题,如社会认可度低、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招生招聘难、国家缺乏长远的养老产业人才培养规划、管理混乱、职业界定混乱、培养与市场化分离、医疗与非医疗分离等。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他山之玉:国外如何培养养老服务人才
那么,其他国家是如何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呢?他们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乌丹星女士介绍说,一些国家,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分为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从业人员都需要从业资格证,从业后还需继续教育。如果违背了职业规定,会被解除职业资格。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例如美国、德国、北欧、澳大利亚、日本都很注重构建职业能力体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立法提供职业基本保障,通过职业界定确定社会地位,通过职业资质保障收入水准,通过职业培训疏通进入渠道,通过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再如日本的介护概念也为我们界定护士与护理员提供了一定参考。介护是指对人(老年人、身心残障者)进行专业性援助为基础,满足被介护者身体、精神、社会各方面要求,以确保被介护者成长、进行健康生活为目标,最终使被介护者能达到满意的自立生活。介护士(师)是介于临床护理人员和传统的家庭照顾者之间,接受过专业理论、技术培训并通过国家资格考试注册的一类护士代理人员。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对中国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乌丹星女士对中国养老产业人才培养有着自己的思考。她认为,养老产业的人才战略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未来养老产业的从业人员,约40%需要经过在职培训,约50%的高学历人才需要做研发。她强烈呼吁,国家各部委应该从战略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机制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对教育机构而言,乌丹星女士认为需要设置门槛准入问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准确性、内容的实用性、师资力量的专业性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实训占比至少需50%以上。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从企业角度,养老产业人才战略的培养、储备、可持续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养老产业?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问题都要重视。乌丹星女士觉得,从业者至少应该具备爱心和一定的学习基础,也要有服务行业的相关经验,要有医护、颐养技能、管理基础、社会常识,等等。
图片来源:智库养老
“传统观念不转变,不把照护老人当作一种职业和事业来看待和对待,而仅仅认为就是‘伺候人’的低级工作,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加入。”乌丹星女士认为,我国的养老产业人才缺乏,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由政府做顶层设计,再有社会组织承接具体实施,有助于缓解现状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