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父母老了,当我们有一天也老了,咋养老?咋能快乐过晚年?
▶养老这一民生热点是两会期间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也写入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河南省政协委员周崇成曾在提案中“鼓励在社区建设老年护理站”,从事养老服务多年的省人大代表豆雨霞也提出“加大对社区养老的扶持力度”。
图片来源:原文 袁晓强/摄
特写:“家门口”能养老 老人打算不再请保姆
1月25日中午,郑州市二七区建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4岁的居民李荣光和87岁的老伴走进暖融融的餐厅。李荣光称,他有三个孩子都在郑州生活,但自己不愿意离开生活了58年的老地方,也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平时就和老伴单独居住。自从家门口有了日间照料中心,李荣光经常和老伴来吃饭,而且用的是政府给的补贴。老人笑称:“以后不准备请保姆了。”
正值吃饭点,餐厅陆续坐满,他们都是建华社区的居民,走几步路的工夫,就到了餐厅。这里不仅能提供一日三餐,还是老人们日常娱乐休闲的“据点”。活动室里能练书法、打牌、聊天,休息室则被褥齐全,供老人休息。
亮点:政府购买服务建“社区托老站”
这个日间照料中心怎么建起来的?为啥要建?有啥好处?建华社区书记李爱华介绍,社区现有2300多户居民,老人900多名。“现在年轻人都忙事业,又不放心老人独自在家,担心老人是否忘记吃药啊、关火啊。”李爱华说日间照料中心性质就是“社区托老站”,目前老人入“托”日收费15元,一月下来450元,吃饭一顿8元,但对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有服务券,最高520元/人/月。
记者从郑州市二七区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了解到,该区建华社区、淮河社区均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该区首批试点转型的“社区托老站”,
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托老护理等服务,目的是探索更新更好的养老模式。
相关负责人介绍,二七区政府选择依托条件成熟的社区,投资建设“社区托老站”,
每年给予运营补贴,并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吸纳社会组织进驻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托老服务,也能给子女减轻负担。
问题:房子不好找 养老观念有待更新
“社区托老站”好是好,但是也遇到瓶颈。找房子是建立“社区托老站”的一大难题。建华社区为了建托老站,把社区办公用房“压缩”才建成。此外,建华社区书记李爱华还坦承,运营过程中,发现仍需提高认知度,目前餐厅已得到居民认可,但还没有居民办理入“托”,休息室还闲置着。
站在全省的角度来看,“社区托老站”尚属新型养老模式,包括民政部也在调研当中。25日,河南省民政厅老龄处处长李本谦告诉记者,这种养老模式的好处是离家近,方便群众。有些大的养老机构离家远,子女看望老人不太方便。“‘家门口’养老比较灵活,老人可以早上出去,晚上回家住。”
但是也存在问题。李本谦透露,目前来看,“社区托老站”消防安全隐患是一大问题。
河南全省“社区托老站”达1209个
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托老站)1209个,覆盖率27.4%;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幸福院)7761个,覆盖率16.5%。
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913个,养老床位47.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2.2张。
全省已建成“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7个,入网老年人数达200多万。全省共有17000多名养老护理员,其中8500多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率50%。
“十三五”期间 城市社区全覆盖
记者获悉,下一步,河南省准备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十三五”末,符合标准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省养老床位数达到平均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
同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行“互联网+养老”,创新智慧养老模式,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加大养老护理员培训力度,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