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发布《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使用率较低,城乡养老设施覆盖率存在较大差距,家庭成员是老年人的首要照料者。
图片来源:青岛早报
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养老设施覆盖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城市社区养老院的覆盖比例为21.22%,农村为10.33%。然而,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使用率非常低。服务使用率最高为“上门探访”,仅3.91%,其次是“上门做家务”“老年人服务热线”“陪同看病”等,分别为2.05%、1.03%和0.91%。
此外,我国城乡社区(村)医院/医疗服务站/卫室/诊所的覆盖率达85.93%,但是已有的医疗服务设施以提供疾病诊疗(如上门护理、上门看病、康复治疗等)为主,各项目的使用比例均不足5%。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社区养老设施是十分重要的养老服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养老设施虽然不大,但是其使用率较高。
然而,杜鹏表示,我国现阶段的很多养老设施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虽然城乡养老设施覆盖率不低,但是这些机构无法满足上门照料、日间服务的需求”。他指出,现在很多的养老设施只有硬件,其投入使用时的水、电、人员等“软件”无法保障,那就只能是一个参观的地方。
杜鹏认为,从客观上来看,大量的养老设施从无到有,开始出现并且进入社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满足老人的需求,就要在建成这些设施的时候加大运营和服务的能力。
事实上,老年人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需求并不低。调查显示,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意愿较高,其中“上门护理”“上门看病”“康复治疗”的需求最高,比例分别为16.30%、19.80%和14.90%。
“如果这些机构有了相应的服务意识,老人若不能够单独在家里生活,子女可以把他们白天送到社区,晚上回家,这才起到了社区养老设施的作用。”杜鹏说道。
若想改变社区养老服务使用率低的问题,杜鹏认为,应当改变目前社区养老设施多头管理的现状。“应该把各项部门各项政策的资源,最后在基层形成的合力发挥出来。”
因此,杜鹏建议,应让各个相关部门进行资源整合。现在,我国的养老设施管理还在摸索的阶段,特别是在各部门整合管理方面。“很多部门在努力做让老服务,但没有人真正从社区角度来看看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程度,这一点要改变。”
此外,调查显示,目前社区医疗服务设施提供的慢性病的预防及康复服务相对较少,农村地区的健康预防工作尤为滞后。对此,杜鹏建议,社区应从老年人健康保健、慢性疾病管理入手,新增社区医务人员岗位,开展健康保健讲座与培训。针对有基本照护服务需求的老人,逐步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满足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针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现状,杜鹏建议,应逐步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增强农村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服务功能,增加养老服务内容,发展为老服务组织和活动,积极探索家院互融、互助养老等适合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
如今,家庭成员是老年人的首要照料者,调查显示,高龄老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家庭,约一成的老人仍在照顾高龄父母。94%的老年人首要照料者是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儿子、女儿和儿媳。其中,9.93%的老人仍要承担高龄父母的照顾职责。
对此,杜鹏建议,养老服务还应强化居家养老支持。他表示,现阶段,家庭仍然承担着养老的基础功能,家庭成员是老年人的首要照料资源。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巩固和加强家庭养老功能的政策和措施,多措并举为子女照料老人提供方便。
此外,报告分析指出,应推进家庭养老护理培训工作,提高家庭成员照料护理老年人的技能和知识。将对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与保护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同时培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养老服务资源进入家庭。
据悉,此调查样本分布全国134个县、区,462个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