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田林社区乐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里,一场烘焙活动再度让参与活动的老人们喜上眉梢。活动发布在“灿烂田林耄耋之家”微信群里,这个群里除了日间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经常来活动的老人外,还有老人的子女、孙辈等亲属。通过微信群发布是希望老人的子女亲属能及时知晓中心的各项服务或陪同老人参与活动,让老人与子女亲属之间更多些交流。活动当天,果然有不少子女陪同而来,在烘焙老师和志愿者的指导帮助下,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做桃酥、烘蛋挞……动手的虽然大多是阿姨婆婆,不过伯伯爷叔也兴味盎然,围观得不亦乐乎,“看看也开心”。
图片来源:田林街道田林三四
提倡孝亲敬老,积极养老
记者到访时,正好碰到黄老伯的爱人陈阿姨送他来到中心。今年已过耄耋的黄老伯患有帕金森症,没来中心以前,通常都呆在轮椅上,由陈阿姨独自在家看护。每每陈阿姨要走开忙其他事时,都会有些不放心。自从来到乐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后,由专业人员看护更为妥帖,“这里真的很好,老伴自从来到这里,慢慢就能走了。”陈阿姨一再表达对中心的感激之情。
中心的运营负责人胡洁帆告诉记者,他们一贯主张积极的养老理念。什么是积极的养老呢?其实老年人并不愿意总是被人服侍,照护并不等于要将所有的事都为之代劳。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于一侧偏瘫的老人,照护的时候为他穿好他不能活动的一侧的衣服,另一边就要让他自己来。
与此同时,这里也提倡老人和子女的互动。由爱照护老年人公益发展中心所开发推广的远程看护和关爱系统都有一个APP,能让子女随时获悉老人的照护状态,而居家的照护也让家人间的亲情维系得更为牢固;他们组织的活动也都常常邀请家属共同参与,两代乃至三代人之间的交流更显温暖。“居家养老其实也是倡导一种孝亲敬老的氛围”,田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朱龙霞说,“希望通过积极养老照护设备、技术和服务的支持,更好地提升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
菜单式养老,养老院搬到家
积极打造不出家门的老年人居家照护安养模式,这也是田林街道与日间服务中心运营方“爱照护”合作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尝试,即“家庭e养院计划”。通过智能护理床、远程看护和关爱套件、护士和护理员的定期上门服务,以及照护管家、咨询电话的支持性服务,把养老院搬到老人家里,支持老人尽可能地留在社区养老。“老年人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而且他们对家、对社区充满依恋,帮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是我们想做的。”胡洁帆说。
根据服务需求和家庭自身照顾力量的不同,老人可匹配不同的家庭e养院服务。首先,选择了经济版服务的老人,能享用到一张“智能护理床”。记者在中心看到,智能护理床配备有智能系统,床头可以用遥控器控制起落,同时设有呼叫按键、温度感知、服药提示、入睡时间等。通过通联APP,不仅可以与中心联系,还能联系子女亲属。同时,经济版还提供照护电话咨询支持和每月一次的护士上门服务。基础版则在经济版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护理员上门服务;此外,还有中风、骨折、肿瘤、认知症照护包等针对失能、失智、康复等不同照护需求的叠加服务。通过菜单化的选择,让老人及家属选择所需要的服务,让居家养老成为可能。除了智能化的居家照护外,行有余力的老人依旧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
实事办好
社区是居家养老依托
事实上,田林社区原先并没有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然而随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需求的加大,建立这样一个服务中心势在必行。乐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的建设很快被列入了田林街道的实事项目。为了把这项实事办好,街道经历了反复的商讨和充分调研;在建设过程中,花大力气努力挖潜、盘活资源,腾出了田林十三村17号322平方米的空间,建成了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以适应深度老龄化社区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为了建设日间中心,街道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实地考察,反复斟酌、多方比选。“最后选定的爱照护老年人公益发展中心,不仅是因为他们积极养老的专业照护理念,还有他们的IT背景、数据整合、智能化养老系统和服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谢谦介绍说。而在选定委托机构后,街道服务办又与他们共同奔走,研究适老性家具,选择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兼具的软装。比如中心内的地面进行防滑处理;考虑到冷光源让人感觉淡漠,特地换了暖光;家具全部选用圆角;周围墙壁安装了一圈扶手;入口处也设立了无障碍斜坡……人性化的细节处处精益求精。如今,在这温馨明亮的空间里,老年人在这里谈天说地、切磋技艺、吹拉弹唱、交流会友,“我们的晚年生活很精彩!”
记者手记
补短板也是讲民生
采访结束,感受颇多。其实田林社区的养老服务一直在扎实推进,除了贯彻市区普惠性的政策外,还有不少特色服务,比如为社区高龄老年人赠送重阳礼包;为年满60岁、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小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让他们了解民生政策,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广泛开展睦邻点、“老伙伴计划”,倡导居民结对、互助、养老、睦邻,守望相助。但是,田林社区原先本没有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在硬件上是个短板。听闻居民有老年人日间照护的需求后,街道立刻就将其列入了实事项目,加大力度,强化硬件建设,盘资源、投资金、重细节,建成了乐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办实,得到了周围不少居民的好评。从这个意义上说,补短板也是讲民生。在居家养老成为课题的今天,社区正是最为重要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