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成了让不少人发愁的问题。北京市玉桥街道葛布店北里社区的几位老姐妹,却尝试探索一条居家养老的新模式——邻里互助,抱团取暖,并以其中一位姐妹段莲友的家为主要活动地点,创建“姐妹乐吧”,供姐妹们读书看报、休闲娱乐、开展活动,她们还打算将“乐吧”的功能辐射外延,为社区内更多高龄、困难、失独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图片来源:原文
<<<事件
一人摔跤骨折
老姐妹天天照顾起居
67岁的段莲友是葛布店北里党支部的一员,负责社区老龄工作。几年前,她就一直想结合社区工作拓展养老途径,却一直未能找到好的实践方式。没想到,去年11月份她摔了一跤,邻里姐妹的帮助让她倍受感动的同时,也让她对居家养老的方式有了新想法。
“去年摔了一跤后,我就觉得走路不太舒服,但开始并没在意,直到后来疼得动不了,到医院检查为腰椎压缩性骨折。”段莲友说,因为儿女有当医生的,自己又不爱住院,就选择了回家休养,通过针灸、吃药等方式慢慢恢复。母亲受伤,自然牵动儿女的心。虽然没有住在一起,但孩子们基本天天回来照顾母亲三餐、扎针灸、喂药。
但儿女毕竟都有工作,不能全天陪在身边。“我们平常一起活动的几个老姐妹知道我的情况后,几乎天天来我家,嘘寒问暖,帮我排忧解难。”段莲友告诉《通州时讯》的记者,老姐妹的关爱不仅给了她很多生活上的照料,也让她的心情明朗起来。
住得最近的王玉华每天都要来段莲友家中转几圈,甚至还提出晚上搬过来陪她一起住。另外三位姐妹骞香茹、贾素云、聂兰英也时常过来探望,顺手带份早点、买点儿菜、收拾屋子,帮助段莲友康复锻炼,和她分享最近社区的大事小情,还不忘帮她关照90多岁的老父亲,偶尔为老人送去新鲜餐食,好让她能安心养病。
姐妹们几十天来温暖不断,不仅给了段莲友战胜伤病的信心和力量,也为她的儿女减轻了负担。“我妈生病的时候,我工作正忙,孩子又读高三,几位阿姨的帮助真让我放心不少。”段莲友的女儿表示,本来她已经给妈妈买了轮椅,却没想到妈妈这么快就康复了。
<<<思考
居家养老新思路
邻里守望抱团取暖
休养50多天后,段莲友就能下床走路了。这次生病,也让一直从事老龄工作的段莲友再次思考,老旧小区如何探索居家养老的新模式?这次她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结论是:可以通过搭建社区姐妹互助平台的方式,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让社区姐妹们成为居家养老的奉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段莲友将自己的想法跟几位姐妹们分享后,又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雪华进行了沟通,大家都非常支持。段莲友也主动提出把自己家设为活动场所,为姐妹们提供一个读书看报、休闲娱乐、开展活动的交流平台。去年12月26日,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这个平台正式命名为“邻里守望
姐妹乐吧”,这也意味着“乐吧”的正式成立。
<<<现场
相聚姐妹乐吧
做手工看书生活充实
记者在“姐妹乐吧”看到,客厅成了几位姐妹平日下棋聊天、制作手工艺品的地方,串珠手包、纸巾盒、吉祥树、编织茶杯垫等作品琳琅满目。制作手工艺品水平最高的贾素云成了其他几位姐妹的老师,她还正在制作一大幅贴钻画,准备裱挂在“乐吧”中。
“我们姐妹在一起,大家各有所长,互相学习,互娱互乐。”大家纷纷表示,现在很多住楼房的人,都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小空间内,交流少了,互相之间的帮扶与温情自然也少了,她们就是要打破这砖墙水泥的阻隔,让邻里互相之间有个照应。
“乐吧”虽小,五脏俱全,里面还有书房,摆放了许多生活常识、健身养生书籍。腊八节后,姐妹几人还在“乐吧”一起喝了腊八粥。“腊八当天有的姐妹儿女们回来,大家就各自在家吃,但第二天我们姐妹几个又一起补过了腊八节。”段莲友告诉记者,自从“乐吧”建立后,姐妹们更像一家人,能享儿孙之福,又有姐妹之乐,让她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展望
请进来走出去
定期组织主题活动
下一步,“乐吧”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运作模式。
请进来,就是把社区内愿意来玩的姐妹请进来,辐射更多的人,除了日常聊天看书,也定期组织主题活动。“我们的空间虽然有限,但会尽可能地让更多姐妹来分享快乐,丰富老年生活。”段莲友介绍,现在“乐吧”有一份日志,将日常开展活动都记录下来,也吸收大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在运行中不断完善。
走出去就是以“乐吧”的组织名义,对社区内4位高龄老人、4户失独家庭和10余名空巢独居老人定期走访慰问,发现问题尽量及时帮忙解决或反映到街道社区。
“我们只是一个试点,在丰富老姐妹几个生活的同时,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聂兰英表示,如果别人看到这种形式觉得不错,也可以开设这样的“乐吧”,通过邻里姐妹的关心,让老年生活更加温馨。
为了帮助“乐吧”更好地实现助人及自助目的,葛布店北里社区居委会也通过专业社工介入的方式,为“乐吧”提供了帮助。“一方面为她们提供一些组织活动方式方法上的建议,另一方面对他们组织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杨雪华表示,社区很支持居民主动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并希望通过多方努力促进这种模式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