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新+养心=健康养老
广州日报2015-07-02 00:00:00 分享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用3D动画描绘仿如外星人的UFO、又仿佛豪华游轮的帖子,觉得有趣,便发给几个老年朋友。以为仅是调侃一下,没想到竟惹来极大关注度,纷纷回信,兴趣甚浓。有的说,“我能赶上坐吗?”有的回答:“好好活,肯定行!”有个朋友竟说,没想到你那么古板,竟会发这样的帖,肯接受新东西,出乎我意料,得重新看你了。这不由得引起我很大震动。心想平时总喜欢和朋友胡诌一些半古不今的东西,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一个老朽。 

       为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现在社会上关于养老的方式说得很多。有说养身的:如何吃如何睡如何运动如何治病等等;有说养心的:如何安静至慧如何放下想开等等;也有说养性养情养阴养阳的……不一而足。这都没错,但有一条,那就是养新,像年轻人一样有爱有追求有理想有新鲜感,不要像个老朽废柴。 

       学会追赶新鲜事物。让新的理念、新的生活、新的时尚不断充实自己。有个朋友说,我一跨进60岁,就想放弃打扮,但有一天,一个韩国朋友见我后,赞我身材好,并鼓励我越老越要穿好,穿出个性,这是信心表现。我于是开始注意新潮流新款式新姿态甚至是超前的新感受。而且,子女也不喜欢父母老丑,穿好了,小孩有自信,自己脸上也有光。现在,我看书也赶新潮,有时会吓到年轻人,他们讲的新观点、用的新词,我照样听得懂,照样和他们同步,老了就是靠魅力和知识。还有个朋友喜欢看科幻电影,这些完全是想象的未来故事,让他永远觉得在穿越时空,走向未来,以至于忘记了老耄年龄。有句俗话说:“七十一,学吹笛。”是说人老不中用,吹笛也拿捏不了孔。我有个姨姨,80多岁了,偏偏学打字、用电脑、上微信,三星、苹果6应有尽有,掌上千秋,朋友遍布。更多的老人,大凡什么机器人机器狗、新能源新硬件、互联网+,上至太空遨游,下到深海潜龙,无不关心备至,因此身心俱佳。 

       经常接触年轻朋友。老人有很多同事旧友,相约相聚自然免不了。但有机会,同样需要多和年轻人来往。年轻人宣示着青春活力,透射着晨曦朝霞。在一起会给人心理暗示和感染。我家在几所大学附近,每次到校园散步,都喜欢看年轻人蹦蹦跳跳、笑笑闹闹、说说唱唱,不但想起自己曾经的岁月,也总感到有股热血在奔涌,仿佛回到十八二十。有一个八秩老人,满头乌发,脸色红润。很惊讶他的健康。但他说,刚退休时很注意保养,常吃保健品,身体却不见好,头发白、脸上冒斑。可这几年他参加到一班年轻人的活动中,动脑筋想事情,没时间专门保健,结果却是白发重新长黑,老人斑悄悄而退。 

       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以为老了不中用了被人嫌弃了,自闭在狭小的圈子,一张床几个锅三顿饭天天如此日复一日,毫无变化毫无生气,终究被阴影笼罩。积极融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诸如义工社工、扶贫赈灾、文艺演出、社区群团活动、关心下一代等等,会迅速打开心扉。有一个67岁的女同学,不但依然穿着入时,而且参加深圳市老年文艺活动,创作并演出剧品,获得全国“夕阳红”文艺汇演的奖项,依然给人青春活力、气度不凡的印象,丝毫没龙钟之态。有一个自称“老共青团员”,长期参加义工,上门修理、学校巡讲、街头帮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也一天到晚笑口常开,想忧愁也没时间。 

       有人说:少年向往未来,中年注重现实,老人回顾过去。少年的确没多少回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难免实际点,但要说老人就不向往未来,则未必。假设某人刚到60岁,要是能活到90岁,一算还有30年,为什么不可以向往这30年的美好日子?即使前路无多,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新生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人应该怎样活和做人还没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的事情?何不痛痛快快过好每一天、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整天悲悲戚戚地想着何时死怎么死的问题呢?养新养老,老有所新,老而弥新……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