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诗老人向记者展示他的优抚证
张学诗当年参军时的照片
12岁当兵打过鬼子 参加过解放战争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本报记者日前在延安采访了抗日老八路张学诗,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说:“打击日本侵略者,就是要让家安定,不要再逃亡了。”
儿时记忆
社会动荡 身世坎坷
“我当兵打仗,和我的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祖上原本是山东青州府人,爷爷和父亲在民国四年(1915年)带着姑姑等全家十口人逃荒来到陕西。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我就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6月9日上午,在富县北道德乡东村一个洒满阳光的农家小院里,89岁的张学诗老人向记者谈起了他的过去。
“小时候听父亲说,民国初期黄河年年泛滥,灾害非常严重,为了活命,爷爷就带着全家开始逃荒。开始先跑到东北谋生,然后又跑回山东一路向西逃荒要饭过来,直到在这里定居下来。”张学诗老人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曾经告诉过他“东村塬宽地展,离森林很近,便于耕作和藏身”。
“我们家在这里开荒种地立住脚跟后,日子慢慢好了起来。我出生后,村里边已经有了学校。我小时候上学就是在村里的学校里念书。我8岁上学,直到12岁那年被抓壮丁。”老人说,1939年春天,正在学校念书的他被几个当兵的人绑到了一个“兵团”,随后和其他一些人又被带到富县一个叫“联保处”的国民党组织里。“联保处的头头叫王凤怀,把我抓到联保处后,王凤怀嫌我小,经常欺负我。没办法,我就偷偷地跑了回来”。张学诗说,回到家里的他害怕再次被国民党抓走,在学校教员的推荐下,他加入了共产党专门为抗战做好后方工作的抗日后援会,在“后援会”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后援会’里,我知道了小日本正在进犯我华北地区,全国人民都在抗击日本的侵略。我读过书,所以被领导重用当了教导员,主要就是培训新入伍的士兵,教他们使用枪支和刺杀等技能,一个礼拜就训练一批人,然后就被派往前线打日本人去了。我当了三个月的教导员,一共训练了10批新兵,全都派往前线御敌了。”老人说,“后援会”的领导叫雷治国,“保家卫国,打过黄河,赶走小日本”是雷治国经常让他们喊的口号。结束教导员工作后,他成了雷治国的警卫员。
1941年,张学诗14岁。前线军需物资十分短缺,“后援会”接上级指派,他们又转入了富县大申号兵工厂和纺织厂干军工,造枪修枪做军服,为前线抗日提供保障。
抗战经历
东渡黄河护理伤员
1943年9月,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接上级指派,张学诗和其他战友被派往黄河边驻守黄河,为了防止日军渡河,他们一天24小时轮番驻守,从不间歇。
“能看到河对岸的敌人,咱们全都是隐蔽驻守,对岸的日本人很嚣张,经常隔河打枪,有时候还能把人打伤。咱们的枪打不到黄河对岸,只能隐蔽驻守。反正是不能让日本人渡河过来。”张学诗说,小日本也知道黄河对岸有八路军把守,也不敢轻易渡河,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
“就是瞌睡,瞌睡得要命,实在不行就趴在背包上睡一会儿。和战友轮换休息,都是十几分钟的事,不敢长时间睡觉。守了两个月黄河后,我又有新任务了。”1943年冬天,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他带领米脂县中学20多个学生东渡黄河去战场上护理伤员。他记得他们去的地方是一个叫壶关县长兴村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和敌人迂回作战,避免了人员的大批伤亡,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轻伤员就地包扎处理,重伤员有些就转移到了后方。日本人那时扫荡非常厉害,但我们有当地群众的掩护,和敌人在地下作战。我们伤亡很小。”说到此处,老人脸上露出了微笑。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学诗回到延安,在当时的延安专员公署保卫处警卫连当了文书。
“解放战争打响后,我参加过富县北道德、张村驿、羊泉、直罗镇等战役,随后还南下在合阳、韩城、澄城等地参加了战斗。当时延安地区成立了十团、十一团、十二团。我是十团,我们是骨干团。在澄城壶梯山战役中我受了重伤,然后转移到后方离开了部队。”
壶梯山坐落在澄城县境内北部,黄龙山南麓的山梁下,因地势险要,是历史上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闻名遐迩的壶梯山战役被载入中国解放战争史册。
1948年8月8日,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的指挥下,集中了5个纵队的兵力,分别担任主攻壶梯山和阻击牵制敌17军和38师的任务,二纵队在司令员王震将军的率领下,主攻壶梯山,从总攻发起的16时整开始,仅用了3小时15分钟,就突破了险要的壶梯山防线。战士林立海冒着枪林弹雨把红旗插上了壶梯山制高点。我军消灭了盘踞在壶梯山上的国民党王牌军36师和82团,敌军外围部队闻风逃窜。
张学诗说,澄城壶梯山战役中他身中5枪,3枪打到了肚子上,左胳膊和左大腿各中一枪。因为当时伤势严重,他被转移到了宜川医院治疗了半年多。伤好后,就回到了农村老家。
老人撩起衣服让记者看他的伤疤。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老人身上的5处枪伤伤疤仍然清晰可见。
“我很幸运活了下来,好多战友都走了,早早就离开了人世。我很想念他们。日本人来打我们,我们不去抵抗不行。在富县我们好不容易安定了下来,不能再让小日本给搅和烂了。打日本侵略者,就是要让家安定好,不要再逃亡了。”老人说,他经常想起过去,也经常梦见死去的战友。他想给死去的战友送一些“纸钱”但又不知道在何处烧掉。
晚年生活
儿孙满堂 老有所养
在张学诗老人家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全国解放后,张学诗先是被富县人民政府安排在北道德乡做文书,后调到学校当老师。当时每月有37元钱的工资。干了十几年教师后,在1961年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农村建设,张学诗回乡当了农民。直至今日,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从未向国家提过任何要求。
“我很幸运,我有4个儿子4个女儿。现在我们全家有70口人,儿女孝顺,人丁兴旺。我爷爷他们当年从山东逃到这里时,才有十口人。现在光我自己就四世同堂有70口人。退伍回来时,部队给了四斗二升五锅米。现在,我们家要啥有啥,光景很好。”谈起自己现在的生活,老人一脸兴奋,他现在每月有七八百元的工资,看病时国家还给报销百分之八十。现在国家每月给他的钱根本就花不完。
记者从同行的延安市富县民政局副局长王小东处了解到,老人90岁后,民政局还有一个“寿星补贴”,到时候,老人的生活费在现有的基础上还会上涨。
“听说明年我的生活费还要涨,钱够花就行了,要那么多钱干啥?我们也不能给国家再添麻烦了。”老人说,对于现在的生活,他非常满意。现在,他还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不想再给任何人添麻烦。
文/图 记者 雷鸣
个人档案
张学诗 男,1927年农历正月初七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北道德乡东村。祖籍山东。12岁当兵,先后担任过部队警卫连文书、教导员等职务。1948年,在壶梯山战役中负伤退伍。当过教师,后一直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