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语
“从一个环保和环卫有什么区别都不懂的人,到成为一个环保工程师,是党培养的,即使退休了,也要把环保知识还给党、还给人民。”
【对话】
★记者:现在北京的空气质量不是太好,有时候雾霾还很严重,人们有很多抱怨,您怎么看个体的努力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牛淑珍:一人节约一滴水,一人少开一天车,如果全市人民都行动起来,就是有希望的,所以不管别人做不做,我会继续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带动多少人带动多少人。本报记者 宋利彩
3月29日,一场沙尘天气刚刚袭击北京,虽然阳光尚好,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淡淡的沙尘气味。早上9点多,记者如约来到了北京市石景山区2014年最美家庭——牛淑珍家。
这是一所两室一厅的老房子,房子户型不是很好,窗外的阳光完全被邻居家突出来的部分挡住,房间内光线很暗。但房间内有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给房间增添了春天的感觉。
见记者到来,牛淑珍热情地招待,沏茶、拿水果,然后拿出装干果的食盒,一种有三层抽屉带有明黄色花纹装饰的盒子,非常漂亮。听记者赞美,牛淑珍却说,这食盒可有年头了,大约有20年了,原是月饼盒。
“我们家这样的旧物利用很多,你看那盆花漂亮吧,花盆是废弃的牙杯做的,沙发上的靠枕,也是用旧物做的。”牛淑珍边说,边走到卫生间门口,很自然地把灯关掉。
牛淑珍2000年从石景山区环保局退休。在她那所光线并不明亮的老房子里,从事了半辈子环保宣传教育,和记者谈起曾亲身参与的北京市的水系治理、首钢搬迁等历史,仍然如数家珍、慷慨激昂。
退休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牛淑珍被邀请到社区讲一堂环保知识课。她结合首钢的搬迁,讲到大家日常生活中许多环保问题。没想到,那堂课效果非常好。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在社区、学校、企业讲课的次数,“根本数不过来”。
牛淑珍退休前一个星期出了一次车祸,在家休息了几个月。刚开始义务讲环保课时,她还需要拄着拐棍由老伴搀扶着去,到了现场,她把拐棍向老伴怀里一塞,没事人一样开始讲课。回到家,她又以腿不舒服为由,指使老伴儿为她做事。但电话一响,她知道多半是找她的,腾地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对此,不善言辞的老伴,报之以温厚的一笑,并自觉地承担起家里几乎所有的家务。
多年来,她倡导推进低碳生活进家庭、进社区,动员大家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给社区居民、妇女、党员、青少年讲环保课。
寒、暑假为青少年举办“绿色生活进家庭”环保夏令营、环保冬令菅,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演讲、画环保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孩子们树立环保意识。也因此获得了北京市“环保志愿者之星”等多种荣誉。
在家庭生活中,牛淑珍和老伴儿一块儿坚持一水多用,做饭时把淘米、洗菜、洗鱼、洗肉的水收集起来浇花、浇树,洗澡、洗衣服的水收集起来涮拖把或冲马桶等。
记者在她家的卫生间,看到了用不同容器收集起来的两三种不同颜色等待重复利用的水。
“您和老伴不觉得麻烦吗?您的儿子是“80后”,会不会觉得为了省一点水这么大费周章的不值得?”记者好奇地问。
“习惯了就不觉得麻烦了。”牛淑珍告诉记者,一开始让老伴去废品站卖收集起来的各种书报、易拉罐、瓶子等废品,老伴还嫌寒碜,直接给扔垃圾桶,现在已经主动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卖的钱攒起来捐给慈善组织。
至于儿子,牛淑珍说,从小就帮助他培养环保意识,长大后的儿子也把环保好习惯带到了工作岗位。儿子是一名拓展培训师,每次授课前,例行的程序是先给学员们传达环保意识。
牛淑珍经常义务讲课,需要不断学习。为了支持老妈,儿子和儿媳妇两人花钱给牛淑珍买了一台平板电脑,义务给老妈当老师,遇到问题随时帮忙解决。
就在牛淑珍和记者分享她们家的最美故事的时候,她的老伴已经包好了饺子,诚恳地请记者一块儿吃。
“我就说嘛,我获得的荣誉,有他的一半,没有老伴的支持,我不可能做这么多事情。”牛淑珍对记者说,眼睛却看着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