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上,家住南京栖霞区迈尧路某小区的一名7旬老太在家中的窗户上悬绳上吊,小区居民发现后立即报警。警方到场后请锁匠将门打开,经过勘察排除刑事案件,老人留有遗书。据小区邻居及门卫说并不认识老人,因为她几乎不出门。知情者说,老人两个儿子在南京工作,最近从老家盐城将原本独居的老人接来。心理学专家认为,老人离开原本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到了陌生环境,子女不妨尝试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图片来源:原文
子女可帮助老人建立社交圈子
老人具体为何会想不开,记者尚不能臆断。不过,独居老人在家确实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诸如轻则摔倒、饮食不得当、精神压抑,严重的是突发疾病死亡。南京心理危及干预中心张纯博士认为,人是需要社交圈子的,生活需要环境体系支撑,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原有的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会出现文化冲突,包括方言不一样,交流也会出现隔阂。
有些儿女把老家的独居老人接到城里,这处于一片孝心本无过错,但是子女们不能忽视老人的心理健康。比如说,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她)生活在老家,或许有左邻右舍的张大哥、李大姐作为心理亲情代偿。“人们常说孩子需要关注,其实老小孩也需要关注,毕竟随着身体的衰退,心理上也会容易沮丧,老人渴望有人爱护他们,儿女们不要以为,给老人买房子,各老人买吃买穿就可以了,更重要的从精神上关爱他们。”张纯认为,一些原本独居的老人被儿女接近城里生活,居住地的变更是普遍现象,子女们把老人接到一个新的环境,应该帮助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圈子,帮助他们参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动。
老人如何建立自己社交圈?张纯认为一方面依托社区,社区居委会应该对辖区老人摸底,经常组织一些文娱活动请老人参加,同时,老人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到了一个新小区,新环境也积极去找朋友。记者的一个朋友小张,几年前将老家的母亲接到南京生活,一开始老人很不习惯,经常觉得住在楼里无聊,动辄闹着要回家。
不过小张嘴甜,在电梯里遇到小区楼上下的老人,他都会主动打招呼,还时常把母亲介绍给他们认识。后来,小区的其他老人经常约在一起到附近的公园、超市、菜场,久而久之朋友越处越多,去趟菜场,从门卫到修车摊摊主,再到菜场,一路上都有熟人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