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校长院士院长教授谈“三个一流”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2016-06-02 00:00:00 分享      

“小i”出自上海本土机器人企业,为超过1000家大中企业、几十万小企业及开发者提供服务,全球用户已超5亿。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三个不可或缺的“一流”。


  为何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三者达到“世界一流”,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沪上校长、院士、院长、教授们在振奋之中共勉:“世界一流”必须要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和顶尖的人才。


  拿得出原创冲世界


  “脑连接图谱研究是认知脑功能并进而探讨意识本质的科学前沿,这方面探索不仅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脑疾病防治、智能技术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举了几个例子,脑科学是其中之一。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雄里注意到这一点。不久前,脑科学研究院禹永春课题组就发现:大脑神经环路的形成有着类似人类社会关系“血浓于水”的发育特性。这一原创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同期以“姐妹神经元的连接纽带”为题对此作专题评述,还得到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瑟尔教授高度评价。


  在全球人脑研究、人工智能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脑计划正在酝酿中,上海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列入《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作为22个重大战略方向中8个基础工程之首。上海市科委主导,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等1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上海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路线图”战略研究,正紧锣密鼓展开,其目标之一便是使上海成为全球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高地。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高校院所企业当仁不让。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引擎之一;在当前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大学应当担负起引领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支撑。目前,面向世界前沿、瞄准国家战略,上海交大正在对未来产业具有颠覆性重大影响的领域重点谋划和布局若干创新战略行动计划:譬如与临港集团联合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以顶尖千人计划专家何志明院士为院长成立“个性化医学研究院”、联合上海产学研相关研发力量成立上海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当前,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础。而同时,也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目前,筹建李政道研究所也正是上海交大战略创新行动计划之一。作为著名物理学家、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建议参照玻尔研究所在国内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研究所,吸引一群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形成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同时历炼一批属于自己的顶级科学家。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系王孝群教授认为,近年来在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拓扑量子材料和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中国科学家产生了引领性的重大研究成果,已经到了向“领跑”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向世界一流乃至顶尖水平的李政道研究所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


  结合三者协同创新


  总书记讲话中还提出,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上海汽车风洞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杨志刚,也曾在美国国家航天局工作10年、在美国通用汽车工作5年。对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与创新型企业的携手,他这样说,“上世纪60年代,通用汽车总裁有一句话,‘对通用好的事,就是对美国好的事’,由此,或许也可管窥创新型企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一流”三者的关系中,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在杨志刚看来,美国创新型企业分为两类。其一是工业界旗舰型企业,如波音等,这些企业内设结构完整、力量强劲的研发机构,对产品技术不断完善;同时与大学的基础研究团队结成联盟,对前沿领域知识保持敏感。另一类以生物医药企业以及硅谷IT企业为代表,规模较小,但原创性发明层出不穷。如此大小结合的格局、规模性和灵活性兼顾,助力国家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全球尖端。


  反观我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客观比较,企业创新力量依然较弱,因此其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结合是必须的。目前这种结合更多在技术转移、横向合作项目等,然而杨志刚认为,相关政策在促进这些自发行为更积极发生的同时,更应着力于行业整体性技术研发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由高校、科研院所为底蕴的社会型科技服务平台应获得更大支持。


  谈及多方科研力量协同创新问题,杨雄里院士说,“单打独斗”已经越来越不容易出突破性成果,而集聚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思考视野的团队协同创新,才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