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养老模式各有利弊急需新鲜血液
新浪房产2016-08-24 00:00:00 分享      

      时下养老模式,各有利弊,急需一股新鲜血液


  银发潮袭来,怎奈城市养老体系的进度,跟不上老人老去的步伐。想要入住条件好一些的公办养老院,得排队一年左右;民办养老院床位相对宽松,但居住条件太差,还有的根本不接受失能老人。“社区养老”作为继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的第三种养老模式,彰显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但问题也逐步凸显……


  无处安放的床位,拷问城市养老体系。



  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


  近日,位于山海路的烟台市老年福利中心内,芝罘区的刘桂枝终于给父母办理了入住手续。“已经等了半年了。”刘桂枝说,这半年来,她四处打听、实地考察过许多养老院,条件稍好一点的,都需要排队。


  莱山区的刘英林就没这么幸运了。到烟台市老年福利中心总台咨询得知,像她这种无法自理的老人,需要排队一年等床位。“找了半年护工都没有合适的,真是度日如年。”躺在床上的刘英林看着窗外的风景,满脸愁容。


  烟台市老年福利中心2号楼咨询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桂枝是本月首个办理入住的老人,上个月根本就没有老人入住,“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等半年左右,不能自理的老人起码要一年。只有倒出空床才能入住,而退房的老人非常少,大部分情况是老人去世倒出的床位。”工作人员说,每天都会接到预约老人的电话,电话那头有叹气的,有愤怒的……


  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告诉记者,中心1000个床位早就满员,今年高峰期预约入住自理区的老人就有1000多个,预约入住特护区的老人更多,每天都有三四十个。去年入住自理区的老人一般等上个把月就能入住,但是今年等半年也不一定能住进去。


  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情况,成为很多城市的通病。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民办养老院收费高条件差


  排队的老人中,有些耐不住家庭养老的寂寞,转到民办养老院,更多的是执意等待公办养老院的一床之位。全市六区范围内,除了福山的公办养老福利中心正在建设外,其他的福利中心都投入使用,大都是人满为患,办理入住都需要预约。


  相比之下,部分民办养老院的条件有些差,费用却不低。莱山区清泉寨老年公寓里,寒风中两位老人坐在石台上,瑟瑟发抖地晒着太阳。二楼空房的墙体已经开裂掉皮,被褥堆放在床边,没有电视、桌椅,一侧的卫生间里,马桶已经破烂不堪。一楼大厅内,几位老人围着一台小电视机解闷,弥漫着臭烘烘的味道。


  随后,记者走访了几处位于社区的敬老院,一间房里住了4位失能老人,由于条件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房间,根本无法下楼。而且价格还比公办养老院贵出不少。


  在公办养老院床位紧缺的情况下,民营养老院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据民政部门统计,虽然民营养老机构数量占比约为35%,但是床位数已经超过“半壁江山”,达到1.9万张,但是管理混乱、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等问题,让很多老人望而却步。


  社区养老,看上去很美


  各大城市都在探索社区养老之路,一些社区开辟了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室、助餐点等社区老年服务场所。


  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问题逐渐凸显。


  记者在市区一家老年照料中心看到,社区的老人可以在里面打牌、聊天,并有一些运动设施提供给老人进行锻炼。那么,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变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间照料室里解决日常饮食难题呢?回答是“暂时还不能”。


  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被建成另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是否有意义?另外,很多社区养老机构无障碍环境缺失明显,养老服务滞后,社区医疗服务站服务内容单一。多数医疗服务站借助于原有的居民楼或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较小,主要以提供规定的药品为主,开展体检、康复等服务少之又少,普遍没有预防服务。


  关爱空巢老人,谁能替儿女尽孝?


  老伴去世后,75岁的陈燕云腿脚越来越不利索,摔了一跤后,躺在床上无法下地,去年年底,从老家泰安搬到烟台,在儿子家居住。儿子要上班,中午还要回家给母亲喂饭,扶着母亲在房间里溜达一下。


  “他太累了,也快50岁的人了,都有白头发了。”陈燕云心疼儿子,腿伤刚恢复,执意要搬回老家,不想再拖累儿子。陈燕云对儿子的爱,也是无数中国父母的对子女的爱,年轻的时候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年老的时候,却不想给儿女添一丝烦恼。


  “有时候晚上想到老妈一个人在家,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真想回家陪着她。”陈燕云的儿子刘先生告诉记者,但是事实并不允许,这个年纪在单位是骨干,在家庭也是顶梁柱,“毫不夸张地说,一天都不敢离开…”


  刘先生的难题,同样也困扰着众多年轻人,尽管每个月都给母亲零花钱,但心里的愧疚并不会减少分毫。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