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
东楚网  2016-09-07 00:00:00 分享      
       慢性精神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出院后大部分精神症状能得到控制,但长期住院治疗导致病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往往表现为情感淡漠、自理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明显影响了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此时,家属如能做到护理恰当,可消除或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生活及工作能力。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一、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家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病人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性格也变得暴躁。对此,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病人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于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病人对病情的认识,帮助他们从矛盾意向中解脱出来。

      二、生活技能训练

      精神病人彻底治愈后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在学习、工作、家务劳动、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能适应,有的病人甚至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但部分病人由于长期住院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技能缺损,影响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需要对其生活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饮食、洗漱、更衣、大小便自理、洗澡、家务劳动及外出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

      1、个人卫生自理

      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属可给予督促实施。

      2、饮食护理

      慢性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是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量,并注意营养搭配。

      3、睡眠护理

      精神病人睡眠正常与否,与病情好坏或波动有密切关系。家属应经常向病人讲解有关睡眠的科普知识,帮助病人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和意义。

      (二)人际关系训练

      人际训练的目的是使精神病人对社会中种种应激具有应对能力,使之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1、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设立合适的目标,明确生活目的,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使其逐渐树立自我价值观念,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价值感,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2、家属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属情绪与病人适应有关。当家属拒绝病人时会导致病人有罪恶感,认为别人对他是失望的,可以加重病人的焦虑,降低自尊,有碍病人的好转。

      3、训练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从简单的社交训练入手,如教会病人怎样主动与朋友打招呼,如何约亲属、朋友看电影、去公园、参观等,通过这些,适当的增加人际交往,循序渐进的提高社交技能。

      (三)职业技能训练

      家庭护理的目标是使病人的工作和学习能够得到重新安置,使其尽可能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或发展他们有兴趣有专长的技能,以适应职业的需要。

      1、工作能力训练

       首先应确认病人的个体能力、技巧和兴趣,针对个体需要给予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家属应协助病人重新建立、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过急,原则上必须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2、学习技能训练

      首先应训练病人掌握时间,即做事要有时间概念,如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或工作,按时读报等。其次训练病人在学习时要做得住、听得进,而且多实践,积极参与讨论,培养自信。

       三、预防复发

       精神病人出院后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家属一定要督促病人按医嘱服药,防止任意增减药量或停药而导致复发。帮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注意随时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复发先兆,早期治疗。定期复查,有意外情况及时和病人主管医生联系。在康复过程中注意引导病人接受适当社会性刺激,如让病人适当劳动,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接受一定的医学知识教育等,对于预防疾病复发也有很大作用。(骆明杰)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