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一个个治不如上游一群群防 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谈心血管疾病防治
心血管疾病,占我国居民所有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首位。现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30.35%。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人。建设健康中国,防治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美国、北欧近几十年的发病趋势可见,1976年至1986年这10年间,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出现拐点,自此渐渐走低。控制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下游一个个治”,不如“上游一群群防”。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研发支架亟待找寻最佳材料
对心梗患者来说,植入支架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手段。“心脏支架的研发,找寻最佳材料是最大瓶颈。”葛均波带领团队足足耗去8年时间,最终研发出可降解的聚乳酸支架。他形象比喻:心脏血管犹如水管,堵住了就要疏通,以往的金属支架植入人体,很可能会导致炎症;如何让支架植入后撑起堵住的血管,又能渐渐降解?这一创新理念,需要先进材料来实现。漫长8年时间里,葛均波整合了医院、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最终设计出可降解聚乳酸支架,满足了广大心脏病患者的实际需求。该研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支架在体内工作半年后,完全可以功成身退”,葛均波表示,“我们要找一种新的材料,它在体内可完全降解,这样患者心脏梗死状况得到缓解后,支架也会无影无踪。”可这还不是最理想的支架。葛均波认为,最理想的支架是植入体内后3至6个月可完全降解,现在的完全降解支架降解时间仍略长。找寻理想支架需要的理想材料,他四处寻觅合作伙伴,迄今尚未突破瓶颈。他直言,建设健康中国,先进的医疗器械必不可少,医药行业发展离不开其他行业的支持。相比发达国家医用材料几乎每半年更新一次的速度,我国这一领域还方兴未艾。
多方携手降低超重率肥胖率
“很多百姓以为,防治心血管疾病就是吃药、装支架,这种误区需要扭转。”葛均波说,“心血管疾病防治是个系统工程,医院仅是最后环节。干预生活方式,才是系统工程的‘上游’。到了医院治病,其实已经到了办法最少的‘下游’”。他明确,我国想要像发达国家一样,迎来心血管发病拐点,还应多部门联合共同发力。
他建议,饮食合理、戒烟运动,这些生活方式干预在百姓中的普及知晓率有所增加,但想要获取更好效果,还应融入相关部门的引导、督促。例如,食品标注饱和脂肪酸含量,这一做法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借鉴或可扭转当前城市居民“吃得过多、吃得过好”的饮食结构;再如,鼓励居民运动、减肥,有的国家会征收“减肥税”、有的国家会返现等,督促居民“动起来”降低超重率、肥胖率,对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病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葛均波说,“健康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一旦健康亮红灯,身为医生的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但这也仅是‘亡羊补牢’。”目前,由他牵头的“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已在全国84家医疗机构落地生花,“心梗6小时黄金救治时间”的理念正普及开来。他还补充,部分地区实行心肌梗塞急诊“一包药”(180毫克倍林达+300毫克阿司匹林),心梗患者发病后,及时服用这“一包药”,药物可在10分钟内起效,防止血栓再形成。这一有效治疗方案也可推广开来,以此提高更多患者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