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时各干各的活儿,有空闲的时候大家就凑在一起,伴随着鼓乐,有板有眼地唱起来,韵味十足。在河西区陈塘庄街有个社区评剧团,演员是30多名喜爱评剧的社区居民,剧团有一个在全市都叫得响的名字——文华评剧团。
“咚呛,咚呛,咚咚呛咚呛——”日前,记者来到陈塘庄街的活动室,看见几个大木柜上放着髯口、腰刀、服装、水桶、船桨等道具,10多本上世纪纸质已变黄的老剧本和一些新近创作的剧本,很多演员正在排练节目。评剧团团长刘金升告诉记者:“我们文华评剧团可以算是历史悠久,成立有二十多年了,它的前身就是二宫评剧团。”
该剧团的刘秀兰、刘长琴是专业评剧团体退休的科班评剧演员,“我们已经排练了十七八出戏,有整本的《刘翠萍哭井》、选段《花为媒·欢笑一堂》《打金枝·劝万岁》《小女婿·定情》《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老人们如数家珍,因为对评剧艺术的痴迷,有时就是跟着光盘一字一句地学,一招一式地模仿,相互鼓励着一步步前行。“剧团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演出了四五十场”。
评剧团的大部分演员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也个儿顶个儿是评剧练家子。
剧团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因为喜欢评剧而聚到一起,家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赵阿姨上有87岁的老婆婆,丈夫出外打工,孩子在上大学,她演出或排练必须把老人安置好;乐师赵老师自己有跑车的生意,他为剧团无偿提供大小车辆,不惜耽误自己的生意;司鼓的齐大爷家里有脑栓的病人,每天伺候病人也是必修课。“看到大家这么热情,这么痴迷评剧,我们再辛苦也值了!”刘金升说。
文华评剧团里好多团员都是夫妻二人同参与,每排练完一出戏,团员们自己回家也不忘了对戏,“两口子有着共同的爱好特别好,我们每天在家没事了来一段,自娱自乐嘛。”剧团的李大爷说。
剧团“丑角”、62岁的吕大爷说:“我们要把评剧一辈一辈地传承下去,让人们了解戏曲,懂得戏曲,让美丽的戏曲之花在文华评剧团永远绽放!”他的话引来了一片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