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50有特点,一说就是那二年”。几年前我还自认为很超脱,没成想如今年近花甲,我也在用言行证明着这条略带酸味的“定律”。其实,每个年逾60之人,闲暇时间都很容易触景生情,时不时就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一首老歌,一个老物件,一部老电影,一个儿时吃过的食物...总之五官能感触到的,喜怒哀乐能表现的,都能使我从大脑小脑或左右脑的记忆中捡起一些曾经的碎片。加之同龄好友隔三差五的聚会,每每苟合无不大聊往事。我很佩服好友中个别早熟的同龄,童年的趣事如同隔日都能娓娓道来,好不让人愤慨。
刚刚退休又时逢旧历的年底,百无聊赖中打开了电脑里的电子相册,一张翻拍的张老照片,又勾起了我对三十五年前拍摄这张照片时前前后后发生的曲折而有趣的事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不想提及具体的年代,这样描述多少有点历史的厚重感。那年在我工作的那个小城市首映电影《神秘的大佛》,这部电影是演员刘晓庆继影片《小花》成功拍摄上映后,又一部主演的电影力作。首映式的前两天,当小城里的人在海报上得知演员刘晓庆要前来与小城观众一道亲自体验观看首映,这等大事在我们小城真是不得了的。
刘晓庆要来了,刘晓庆要来了...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小城都为之沸腾,刘晓庆的到来,让我们这个小城就像过年一样的热闹。当时还没有“追星族”“粉丝”“屌丝”这些个词,那年头,我和我的几个哥们可能就是祖国大陆最早的一批“追星族” “粉丝”“屌丝”吧。
为了搞到一张首映式门票,我和我的好友郭斌可没少下功夫,一大早就去排队,当我们赶到时购买影票的队伍已经排的很长,售票开始没多久,离我们还有近百米的距离票就买完了。没办法,我们只好在电影院门前等退票,其实,等退票只是聊以自慰,只是不甘心错过这次机会。后来也巧,在一个大妈那里我们用了两张白糖票、六尺布票和一张副食品特供劵,那时凭这张劵可以买一整套猪下水,一般人是很难得到的,为了弄到票我们只好忍痛割爱,看着手中的两张能与刘晓庆一同观看首映式的票,别提多高兴了。
影片结束后,我俩一直不想离开,就像看看真人刘晓庆。像我俩一样的“追星族”们早已把晓庆里外三层的围在了影院里,刘晓庆一行人根本出不来。当时,我俩急中生智冒充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一边疏导围观的人群,一边嘴里还喊着不要挤,不要挤,大家让开,让刘晓庆同志回去休息...一番拼搏,几经周折后,我们哥俩俨然成了刘晓庆的保镖,站在了刘晓庆同志的左右两侧,护送着她走出了影院。随刘晓庆同志一起来的电影演员葛存壮、曹丽、歌唱家刘秉义、作曲家马丁等演职人员紧随其后,走出影院摆脱人群后,我俩一直把她们送到了住处,晓庆笑着向我俩表示感谢。就在这时我看见马丁老师背着相机,赶紧提出想与刘晓庆、葛存壮等演员合影的要求,看着我俩满头大汗,晓庆迟疑了一下又不忍拒绝,答应了我俩的请求。就在她们居住的招待所,我们匆匆的与刘晓庆、葛存壮、马丁们等大明星合了影。
由于兴奋和激动忘了给马丁老师留地址,也没有向马丁老师索要联系方式,更不知怎样同刘晓庆联系,那年头没有互联网,就连电话大碗都没资格装。同刘晓庆合影的相片是照了,可半年过了去也无法拿到相片,当时真的是很沮丧。也就在那年的春节前夕,郭斌不知从哪找到了马丁老师在北京的住址。我们二人商量后,决定利用春节放假期间到北京,找马丁老师取照片。那年头往返北京可不是小事,路费加食宿费是一大笔开支,为了照片我俩毫不犹豫的起程了,还算顺利,往返五天腊月二十八取回了照片。那年春节当我们在朋友面前展示与刘晓庆等明星的合影照时,朋友们的表情用最贴切的形容,就是今天年轻人最爱用的五个字,羡慕、嫉妒、恨。乃至那年以后的很多年,每逢春节朋友相聚这张照片都是我俩炫耀的主题。时隔今日这张老照片已依旧是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老朋友过年相聚时一道下酒的调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