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老旧小区,似乎总伴随着一堆麻烦:硬件老化、软件落后、停车难、维修难,没有物业或是物业来了又走……如何破解难题?记者最近走访了上海不少老旧小区,发现解决上述难题光靠居委会或街道恐怕不行,就像社区干部所说的,“管头管脚管得再多,总有疏漏,没有居民们一起参与效果好。”
图片来源:原文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将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纳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2016年推进落实工作要点》,作为“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文件精神延伸到社会毛细血管的最末梢,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明白了一件事,“政府现在鼓励老百姓一起参与小区治理”。
奉贤南桥江海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个小区没有像样的大门,仅有的6栋居民楼也有些陈旧。但走进小区,踏进每栋楼后,却能在略显斑驳的楼梯扶手背后,感受到新式楼盘里稀缺的那种浓浓人情味。
在徐汇斜土街道嘉乐公寓,曾经“扑扑满”的楼道堆物让公寓楼内部“暗无天日”。今年,小区居民们在业委会的带领下,主动与堆放在家门口二三十年的杂物“断舍离”。老公寓楼重新变得宽敞、明亮。居民们说,“楼道亮了,心也跟着亮堂了。”
在杨浦区江浦路街道辽昆居民区,为扮美老弄堂,居民们把周边文创园的白领也拉进来,一道涂鸦墙让老弄堂变得优雅、时尚。而居民楼与商务楼的互动,也让社区居民自治有了更多资源,底气也更足了。
小区虽老旧,但在居民们心中,这里是住了数十年的温暖的家。虽然没有停车库,没有大面积绿化,甚至外观有些过时,但正因居民们对这里的感情无比深厚,大家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也普遍高涨。记者注意到,这些小区的居民自治,并非一窝蜂、一阵风,更多时候是大家细致商讨、集思广益,形成机制,自治的效果也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