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静安社工服务周关注隔代教育创新
上海老年报 作者:程峰  2016-12-01 00:00:00 分享      

   孙女说:如果我是奶奶,就不用上补习班;奶奶说:你不开心会哭,大人得解决问题。


  和孙女参加集体辩论赛,让孙子做心理学团体沙盘……近日,在本年度静安区社工周活动中,多个颇具创新意识的隔代教育项目成为广受关注的社工服务新亮点。一年来,该区各居民区社工深挖隔代教育新需求,搭建出祖孙真正相互理解的新平台。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祖孙之间发生“口舌之争”


  “奶奶,如果我变成你的话,那我就没有上不完的补习班了。如果我变成爸爸的话,那我还能想买啥就买啥呢。”听闻孙女的观点,坐在对面的奶奶立即反驳道 :“你没有真正的生活压力 ,更没有工作上的烦恼,你不开心的话,可以用哭来发泄,我们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才行。”


  日前,曹家渡街道均泰居委举行了一场“亲子辩论赛”,4名学龄阶段的青少年和4位家长参加辩论,他们的辩论主题是“当家长好还是当孩子好”。孙辈和老人们分别就各自所处角色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展开辩论,赛后,孩子都表示听到并理解祖辈的心里话。


  据均泰居委社工丁纨芳介绍,这是“隔代教养“微公益项目的最后一场活动,名为“口舌之战”。该项目由均泰居委和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静安工作站合作开展,共有20组家庭的30位老少居民参加。在此之前,该项目相继开展了“互动讲座”、“亲子团队游戏”和“亲子沙龙”等活动。


  该项目旨在循序渐进地帮助祖辈发现亲子冲突和原本应对模式的缺陷,帮助双方改变因单向思考而引发的无效沟通等问题,成为了静安社工开展此类服务的一大新招。


  孙子为何突然嚎啕大哭?


  静安社工们试图解决的隔代教育问题,有很多是老人从未在经验层面所意识到的。为此,他们引入很多新的专业手段。


  “听其他家长说,我孙子在幼儿园里不算好,也不算差。”面对社工,一位家住芷江西路街道的老人正谈笑风生,但随后发生的一幕让他很是吃惊。在第4次做与心理疏导有关的团体沙盘游戏时,孙子摆放出了一些模型,但在给眼前的沙盘起名字时,他竟嚎啕大哭:“我起不出名称来的,因为我很笨,不像另一个小朋友,老师总是表扬她,而不是我。”社工随即提示老人,要多和幼儿园教师沟通,对孩子平时的真实情况作进一步了解。


  以上活动是“亲亲宝贝——芷江西路街道宝贝计划”项目的组成部分,此举旨在帮助孩子更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并帮助祖辈发现孩子从未在家庭生活中流露出来的想法,从而改进管教方式。


  上海飞扬华夏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项目督导黄海飞表示,在区妇联支持下,该项目除了引入心理学专业方法外,他们还根据当地孩子的身心特点引入模型和彩灯制作等手工课程,通过“链接”这些外部资源来更全面地回应在祖辈隔代教育上的“盲点”。


  抓住孙辈性格养成关键期


  如今,静安区各街镇几乎都有以隔代教育为主题的居民区社工项目。


  静安区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寿侃旻表示,这些项目之所以取得很好的成效,原因在于社工们近年来设计项目时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作了深入调研,然后再作出精准的需求对接,“比如静安寺街道静安居民区的‘蓓蕾计划’,该项目开展一年后,社工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查找专业资料发现,85%到95%的孩子都在3到6岁这个阶段形成自己的性格,但祖辈们却在此期间忽视了情商教育。他们将据此把第二年的项目重心转移至这个问题上。”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