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是指某个人对某个方面的技能或知识进行深入全面地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的技能。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的委员单位和委员,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在养老服务业中处于出类拔萃的不败之地,是因为大家深谙老年人长期照护专业的特点与规律,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与琢磨,并能被熟练地掌握与运用。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国际上从事长期照护的多指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和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跨专业照护团队(简称医护康养社),他们不仅掌握了长期照护的专业知识,他们更具有职业精神与职业操守,后者显然比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当然在某些方面也许存在不足(譬如他们一般不大懂资本运营),即便如此,专业人士肯定要比非专业人士做的要好,毕竟他们对长期照护专业了解的深度和广度要比非专业人士高许多。
(二)职业偏好决定执业成败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的全体成员都是具有爱老情怀的职业偏好者。
在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必须重视职业偏好倾向。因为多年来所谓长期照护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带有盲目性甚至欺骗性的长照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要广泛吸收对老年人长期照护专业具有职业偏好人们的加入,特别是具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志愿者加入。应不分城市乡村、体制内外、男女老少、学历资历、职业职称等(长二代的耳濡目染很成功),有无职业偏好是执业长照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三)技术与社会价值转换
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将拥有长照技术的人力资源(院长们)聚合在一起,创造出1+1>2的社会价值来。好的组织一定有许多技术精湛的人,因此,不断提高“将其所辖人力资源所拥有的技术,通过特定方式和工具转化成价值的效能”是中国长照组织发展的主要路径。
因为对长照组织而言,主要是对弱势失能者晚年尊严的维护等公平、正义、友善等诸环境的打造。按照“最好的东西未必能创造最高社会价值”理论,长照组织真正需要的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建立在要素禀赋上的“适宜技术”,(譬如约束应是在用尽所有合理的管理替代选项后的最后手段,用药是在最低有效计量的最小必要时期等),以及技术转化结构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社会价值之考量。不忘初心、从善如流,让长照技术积极转化为社会价值,应是长照从业者所肩负的使命。
(四)机构评鉴推动行业发展
伴随中央政府“十三五”养老体系政策的调整与改变,变“补砖头”“补床头”为“补人头”的政府购买服务已成为大的趋势。未来五年,各级政府都将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需要长期照护老年人的体能评估上,之后就会让补贴跟着老人走,对长期照护机构新的挑战与机遇将同时出现。
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各成员单位抓住机遇与接受挑战。大家要认真研习发达国家和地区长照组织成长的成功经验,要有序开展全国长期照护行业内长照机构的专业化评鉴。要力争使更多的长照机构通过评鉴来持续提升水平,形成良好口碑,建立服务品牌。要在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