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委员就共同的养老压力建言献策
养老理念相通,能否互补短长?
上海老年报 作者:吴汝琴 程峰2017-01-22 00:00:00 分享      

  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港澳委员就与上海共同面临的“养老”压力建言献策


  两会现场报道


      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养老”成了港澳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李行伟等港澳委员递交了多份涉老联名提案,对上海与港澳地区开展养老服务和人才培养交流机制、推出“以减代奖”企业税收政策、倡导年轻人加入“银发运动”等提出建议。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搭建沪港养老服务合作平台


  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李行伟看来,上海与香港一直保持着紧密且互利的合作关系,两地在很多领域都可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而在已成熟的衔接机制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可作为合作的新思路与切入点。


  据李行伟介绍,沪港两地在养老服务政策上理念相通。上海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保基本养老床位补贴政策、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等,与香港的安老政策、“改善买位计划(政府向私营安老院舍购买宿位)”、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有很多港澳委员从事着社会福利、养老的工作,他们一直在关注上海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也十分希望两地能展开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交流。”李行伟认为,交流可以是政策制定层面的,也可以是社会组织、一线养老服务员层面的,沪港可以就两地机构营运模式、服务内容、产业发展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进行探讨,同时探索培养“一专多能”的养老服务人才。


  推出“看得见好处”的税收政策


  作为老龄化程度同样严重的城市,上海和香港都将社区养老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上海正在积极推动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而在香港,则提出了“长者友善型”社区的概念。香港丽丰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建康表示,香港长者友善型社区建设启动较早,还成立了督导委员会,专门指导各社区非营利安老组织的发展。而香港社会福利署除了会在财力上支持这些组织的运行外,还会鼓励各民间力量和企业组织通过资金捐助和对口支援的形式,帮助非营利安老组织的日常运营,在达到一定资助额度后,政府就以“以减代奖”的形式减免这些企业的税收和捐助人的所得税。


  “实践证明,‘以减代奖’是一桩‘三赢’的好事,政府减轻了财政支出的负担,安老组织有了造血功能,企业和捐助人既切实得利又赢得了好口碑。”林建康认为,推出让社会各界“看得到好处”的税收政策,有助于社区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银发运动为年轻人留一席之地


  据委员们介绍,在香港的中学、大学设置的社会实践课程中有重要的一环:参与社区敬老爱心服务。学生们只有通过参加校内社团组织的各类敬老服务,才能够修得相应的学分,林建康将之称为“青老共和”。而在澳门,尽管老年人比例仅占户籍人口的8%,老龄化程度远不及上海,但却非常注重在养老服务中的代际参与。


  据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主任叶柄权介绍,澳门会推出很多年轻人感兴趣的“银发运动”,比如举办银发设计专题竞赛,鼓励青年人投入养老产品的研发,相关行政部门则会协助他们申请产品专利,为他们寻找投产资金,此举既能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也能提升年轻人对老人照护需求和健康管理的认知。叶柄权说,代际参与可以从小处着手,比如举办校际剧场表演、陪同祖父母为老人撰写生命故事等,也可以追求“高大上”,比如鼓励年轻人与老年人共同创业,在传统手工艺中融入潮流文化,从而“将敬老文化尽可能多地渗透至社会的方方面面”。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