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接待三四位老人,4年总计服务人数不满250人次
白天入托,晚上回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很多老人来说并不陌生。自筹建社区日间托老机构作为实事项目在申城全面铺开以来,不仅市区各街镇,连沪上郊区也新建了不少老年日托所,但少数日托机构的运营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三次装修,入托老人仍寥寥
干净的地面、丰富的图书、新式的康复器材……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某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重新装修后再次开张。但截至目前,登记入托的老人有6位,平均每天有三四位老人来日托所。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先后装修了三次,但4年总计服务人数不满250人次。此次装修后,二楼设有图书室、棋牌室、放映室、活动室、休息室等,一楼则是浴室、卫生间、康复室以及办公室等,但记者采访时却见二楼空无一人。
在一楼休息的徐老伯说,他家就住在马路对面,每天由女婿接送,因为离得近,还算方便。据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目前仅有一位社工和一位护理员,招聘服务人员和招收入托老人同时进行。
日托所应该不止"吃喝拉撒睡"
与该中心类似的郊区老年日托所还有不少,毗邻街镇的另一家日托所也面临同样尴尬 。几年来,该中心每天的入托老人都是个位数,有个别老人登记入托没几天待不住又回家了。
曾入托又放弃的方阿姨告诉记者:“老伴去世后,一个人在家无聊,就想去日托所找点乐趣。但去了后才发现,人太少根本玩不起来,每天除了看电视就是聊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傻坐着。这么无聊的日子还要每天花好几十元,还不如回家带外孙。”方阿姨觉得这并不是自己理想的晚年生活,自己身体健康,根本不需要去这种每天只有“吃喝拉撒睡”的地方养老。
另一位登记入托的张阿婆则表示,自己有糖尿病和高血压 ,每次来日托所除了量血压,其他检查都没有,“非常希望日托所能与社区医院或卫生站结合,为我们这些身体不是很好的老人提供便利”。
今后提供菜单式的多样化服务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少数日托所为何无法吸引老人?家住日托所附近的龚老伯说:“以我们街镇日托所为例,身体好的老人不符合入托条件,身体不好的老人入托需要提供服务,但日托所服务又跟不上。考虑入托的老人不少,但由于需要家属接送,无形中又给子女增加负担,还不如在家请个保姆。”此外,日托所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入托人数的重要因素。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认为,现在很多日托所并未按高、中、低档次来划分,且服务品种单一、老人无法获得多元服务。“另外,还有不少日托所已变成了老年活动室,并没有发挥出专业照料、护理的功能。”殷志刚表示,希望未来日托服务的方向是能为老人提供菜单式的多样化服务,老人可以“按需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