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一大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这一特殊背景中尤显复杂性,面临形势极为严峻。智化养老作为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现代养老模式,代表了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我国试行建设的智能化老年社区进行探析,剖析养老现状,试着从中窥探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趋势,这对于加快转变养老服务模式调整,打造高质量的老年生活,以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智能化养老,养老服务
(一)智能化养老模式的起源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科技水平也较为先进,较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外很多学者对智能化养老研究较早。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倡导“在适宜环境下养老(Aging
in
place)”的理念,而智能化养老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它们称其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后来这种理念逐步推广到其他国家,美国将智能化理念引入公寓设计进而顺推到老年公寓,并首提持续照护性质的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CCRC模式)[1]老人能享受到智能科技的高质量持续照顾,服务功能齐全的复合式老年社区。国际上也有很多成功范例,这些国家都是将科技智能化手段运用于社区或公寓的养老方式,真正从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出发,满足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的需要,构建安全、实用、环保的适老居住环境,追求高品质的人文主义的老年生活。
(二)国内智能化养老发展状况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智能化养老方式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化养老起步较晚。早期智能化养老体现在智能化建筑设计上,而我国的住宅建筑从20 世纪80
年代才进入“补欠账的状态,长期供应短缺使开发商根本无需精细化的设计和建造就可以供不应求。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传统的居住观念,客观上对高智能、高品质的养老产生需求。2011
年国家出台了《养老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指导》,根据养老住区建设系统规划、功能规划和建设要求的不同,将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作为评定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等级划分的根据,由此智能化养老应运而生。结合我国老龄办关于智能化服务的解释,将智能化养老综合定义为: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智能化养老是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现代养老模式,代表先进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的某些城市,智能化、适老化的社区已经初现雏形。
目前的初步智能化养老基地的建设与国外的“老年社区”颇为相似,吃住行全部自动化和无障碍。例如武汉的智慧养老(smart home
care),武汉市侨亚置业集团[2]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和引进该养老模式的机构,乔西社区智能养老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打造以E-
脉手表、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为终端和服务平台的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1 年湖北武汉市有6863
名老人率先享受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老人只需拨通专线服务,就可足不出户预约洗衣、做饭、维修、理发、送米等日常服务。四川成都地区的“长者通”呼救机,甘肃宁夏的综合社区服务站设立便民服务卡。[3]北京丰台区的智能化社区,上海的“安康通”等都是对智能化养老的一种探索。
(三)我国发展智能化养老的客观必然性
1、应对我国老龄化现状的需要联合国通常标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老龄化,65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为7%,老年赡养系数<0.2(老年赡养系数=0.2
即5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个65+的老年人口,0.2是个警戒线);
第二阶段:快速老龄化,65+(即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为14%,老年赡养系数=0.2;
第三阶段:深度社会老龄化,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为20%,老年赡养系数>0.2。
我国于2001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2022 年将进入快速老龄化,届时老年赡养系数将超过0.2,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4.27∶1,2037
年我国将进入深度社会老龄化,老年赡养系数将超过0.3,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2.79∶1。从人口老龄化到社会老龄化中国仅用21年,比西方发达国家快了约3倍。[4]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亟需创新,智能化养老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虽然处于初步阶段,但能缓解养养老困境。
2、适应传统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转变的需要
我国的家庭结构已明显呈现出空巢化、核心化趋势。截至2012 年底,60 岁以上老年人口1.94 亿,2025 年将突破4
亿。2050年将达到峰值4.83亿。届时,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家庭平均人数为3.1 人,2030 年将缩小到2.6
人,2050 年缩到2.51
人。独生子女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7%,“4-2-1”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主流。[6]养老主体与客体之间严重失调,纯粹依靠过去的家庭人力养老已相当不能满足形势需要,我们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智能化能够大大减少人力,优化资源配置。
3、满足老年群体客观的生理、心理状况的需要
第一,从生理角度来看,老年人一旦上了年纪,会出现生理衰老,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逐渐减弱,直至生命终止。具体表现在:其一,感知能力退化,老年人感知能力的变化影响着他们对周围事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的接收。体现为光暗适应能力、颜色知觉能力和敏锐度的下降。其二,神经系统功能退化,这主要由老年人脑细胞减少造成的一种迟钝反应。表现为思考能力降低,记忆力减弱,对新环境的适应认知能力较差。其三,肌肉及骨骼系统的变化,70
岁的时候,肌肉只有30
岁的一半,骨骼岁年龄的增长逐渐变脆,再生机能变低后灵活度明显下降,所以老人摔跤容易发生骨折,生活场所需要特别注意。其四,对环境适应能力退化,由于新陈代谢变慢,温度、湿度和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老年人的促发性疾病,致其丧失自理能力。[7]2010
年末,根据世界健康调查(WHS)和国家卫生服务调查(NHSS)2003-2010 年的关于失能老人的情况统计如表2
所示。老人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于客观居住环境要求很高。科学的标准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环境的声、光、热,以及无障碍,智能化设计,对于失能老人的全方位照护,对于半失能老人的身体恢复,对于自理老年人的身体保健都是有很好的帮助。第二,从老人的心理角度看,传统观念认为老人只需要能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就行了,吃饱穿暖就谓之孝。然而孔子有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为现在的所谓孝子,都说能奉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心存孝敬,那和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往往忽略老人的高层次需求。老年人因社会角色的转变,生活环境的变迁及生理机能退化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有更强社交归属需求,但凡事很怕给子女添麻烦,想尽量依靠自己,而自身条件又受限,长期会产生自闭情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年人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社会认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自身的社会经验应该得到尊重。智能化养老可以弥补传统机构养老的缺陷,因为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很多身边的问题,而不是麻烦子女,智能化设施会成为生活好帮手。不给子女添麻烦,本身也是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减轻负担。智能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在远程科技的体系上建立的一个支持家庭温情养老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其它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完善,不仅解决了我国家庭养老资源弱化的问题,也符合我国一向提倡的“孝”文化。
(四)智能化养老产品
4.1智能居家与生活辅助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智能居家通过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合作推动下获得极大进展。QuynhLê等人认为,“智能居家”一般用来指通过电子控制实现安全和便利的现代住宅,基本上配置了先进的自动系统,实现不同的预先编程设定功能。数字时代智能居家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自动化(自动调节设备或自动功能)、多功能性(拥有不同功能和产生不同效果)、适用性(调整来满足使用者需求)、交互性(与用户互动,并允许用户之间互动)、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方便的功能)。[8]近年来英、美、日等国发起了数项为老年人的智能居家技术应用项目,旨在减少老年人的依赖程度,并增加老年人的安全。
乔治亚理工大学作为实验研究设计的感知屋(Aware
Home),在住宅中利用感知设备、分散式运算环境及网络,对于室内情景的感知及活动的辨识(包括身份、位置、活动、姿势、表情、声音),来协助老年人的生活、安全、健康、通讯,并有主动式个人化温湿度控制及紧急呼叫救助系统。围绕着居家生活的智能化,产生了为不同目标服务的一系列技术。德米瑞斯通过文献总结了智能居家技术的不同类别,主要包括生理监测、功能监测/紧急状况探测与反馈、安全监测和辅助、社会互动监测与辅助、认知与感知觉辅助技术。莫瑞斯通过现有研究回顾指出,智能居家技术当前有助于老年人继续居家生活,也包括那些身体功能受损、行动受限和失能人群。这之中最主要的是家中的传感器,它是监测摔倒、移动和穿衣、梳洗、做饭等日常活动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传感器也在家庭娱乐系统、暖气和冷气、洗衣机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的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2安全监测和定位服务
随着老年人身体功能退化等各项指标的变化,跌倒成为老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跌伤是世界各地意外或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世界每年估计有42.4万人因跌伤而死亡,其中80%以上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9]在致命的跌伤中,65岁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基于网络的远程安保系统、远程传感器和安全装置能帮助老年人独立生活和安全,尤其是对于预防跌倒和跌倒监测、异常情况管理和移动测量(Mobility
Mapping)。
随着人的老化进程,老年人群精神障碍疾病开始增多。如痴呆症是一种慢性或进行性综合征,通常是认知功能(即处理思想的能力)出现比正常年老过程更严重的衰退。它会影响记忆、思考、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语言和判断能力。认知能力损伤通常伴有情感控制能力、社会行为和动机衰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有3560万痴呆症患者,其中一半以上(58%)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每年新增病例为770万。据预测,痴呆症患者总数大约每20年翻一番,到2030年将达到6570万,到2050年达1.154亿,大部分可归因于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痴呆症患者人数增加。《柳叶刀》杂志的报告称,2010年中国有919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老年痴呆症患者为569万。[10]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定位服务,如智能腕表等设备,可以通过GPS定位、紧急救助按钮等功能,减少老年人走、丢失的概率,同时也减轻了家人等照护者的压力。
4.3机器人与辅助技术
老年人身体功能的下降、疾病的出现都会对老年人独立生活带来障碍。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机器人技术现在可以协助老年人或者有肢体残疾的人们。莫瑞斯等人指出,三分之二的研究关注的是能在家协助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下肢进行活动的技术,大多属下肢“外骨骼”技术。这些设备安装在肢体外面,而非通过外科手术安装在身体内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其他协助步行或者移动的技术包括机器人步行器和机器人引导系统。如日本研究团队开发的机器人步行辅助系统(Robotic
Stride Assistance
system,SAS),能够自动控制步行中的步伐频率,其意在通过这个系统量化步行练习的效果以及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群中步行时的葡萄糖代谢情况机器人技术虽然已经在老年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其技术难题、成本、实际应用的缺乏等很难大规模应用。莫瑞斯等人注意到大量研究由于技术本身具有严重的实验室倾向。
这些研究方法部分表明技术规模大且复杂,因此不适合在家中使用。如使用运动触觉回馈系统进行上肢训练目前仅仅局限于纯技术层面,在家庭环境中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很难使用。[11]目前关于机器人的研究中还没有关于设备成本的研究,也没有研究对设备进行大量生产的可行性,显然这些障碍都使得部分与机器人相关的辅助技术和设备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4.4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
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和慢性病的出现,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多。莫瑞斯等人的文献研究指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虽然给老年照护的大部分远程医疗文献都集中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研究调查了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以及着眼于总体的生活质量的智能技术。这些监测主要是相关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肺活量、血糖水平、心电图和身体体重。目前主要利用的技术是家庭计算机系统、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或者专门的远程监控仪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监测到这些参数。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远端的临床医师,如医院、医生或者私人诊所。总体来说,这些技术能够让个人在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下独立使用并且操作简单和性能稳定。[12]不过,莫瑞斯等人指出,这些研究报告主要以慢性病为主,并且70%的案例中其临床有效性获得证实。未来这些设计和技术应该能够方便地安置在老年人的家中用以监测来满足他们现有的以及将来的需求,不过如何去改造更加适用于老年人群可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验。因此,相对于医护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而言,老年人群等普通用户对于远程医疗设备的可用性是未来研发领域中的关键。现有的研究文献已经表明,智能药盒之类的远程医疗设备的技术可以用来协助用户管理一系列的健康状况,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抑郁症、背痛、戒烟、压力管理、糖尿病、酗酒和耳鸣。技术也能用来促进积极健康的行为,如减肥、增加体力活动、使用防晒霜以及及时服药等等。对于这些医疗设备的个人用户使用来说,更多地受到用户的身体状况、生活样态、居住环境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小规模实践表明依托科技的远程医疗护理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艾莫瑞等人的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的团队服务对于患有抑郁症老年人的整体护理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13]
4.5虚拟现实和游戏
虚拟现实(Visual
Reality)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给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际交互技术、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基于虚拟现实和技术的服务,如何跟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辅助等服务相结合,Lange等人总结归纳指出:虚拟现实和游戏技术的应用专注于研究和发展多模式的技术-疗法项目,设计用来特定身体活动受限(如姿势和平衡、灵巧的操作、整合轮椅移动的功能行为)的情况下,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来解决《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界定中相关的不同领域,尤其是身体功能/结构水平损伤的不利背景下(例如基于游戏为特定目标和积极增强能力的锻炼)、在活动能力的层面上(如基于游戏改善步行功能的身体锻炼)以及居家和社区参与层次上的(如玩游戏时增加家庭和社会互动)。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将其运用到老年康复服务的研究中来,如Saposnik,G.和Levin,M.指出,将近三分之二的中风患者存在着手臂无法运动,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传统的康复疗法提供了不太有效,有时甚至是延迟后果。[14]虚拟现实技术是可以应用于神经康复的创新辅助治疗。他们通过2010年之前大量相关文献的回顾,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于中风后手臂运动康复的附加效果,结果表明,虚拟现实和游戏结合传统康复在中风后上肢手臂恢复的应用中有着潜在效果。莫瑞斯等人的回顾指出,游戏和虚拟现实系统已被应用于增加45岁以上人群的机体活动(17项研究),协助由于中风、帕金森疾病、后天脑损伤等神经疾病而具有身体残障或者认知障碍的人士进行康复(27项研究)。这些研究中有一半使用的是可在市场上以中等价格买到,且在家使用的游戏系统。如任天堂Wii平台和游戏是居家老年人使用最广泛的技术。Saposnik,G.通过随机临床实验证实了使用Wii游戏的虚拟现实可行而且安全,其潜在效果是可以在中风后改进移动能力,从而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尽管其指出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过大部分针对老年人的虚拟现实技术,还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对于如何实现行动受限老年人的康复、增加更为有效的参与度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智能化养老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众多突破和显著成效。我国发展智能化养老,必须在技术上加紧追赶。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明确智能技术运用的目的,或者说要注重研究借鉴国际上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养老服务先进理念,既要提供关怀和照顾,又要促进健康和参与。按照这一思路,还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再细化一步,在智能化养老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还要处理好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关系,从而加快智能化养老技术的提升和产业化,让我国老年人不断享受到先进的养老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1]潘卉. 美国老年居住建筑模式对我国的启迪[J].山西建筑,2012(26)
[2]郑明桥. 武汉养老步入多元化智能化[N].经济日报,2012-6-26
[3]韩均. 宁夏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正式启动[N].银川晚报,2011-4-16
[4]杨燕绥. 不同老龄化 不同发展模式[J].国际经济评论,2012(1)
[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 0 1 3)
[6]曹煜玲.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D ] . 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许畅达. 适老住宅内设施人性化设计研究[ D ] .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12,(6).
[9]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新闻发布会.2012.
[10] 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12.
[11] 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12] 吴诺.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信息化系统构建[J].价值工程,2012,(13)
[13] Demiris,G.,Hensel,B.K. Technologies foran Aging Socie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smarthome ” applicatons .Ye a r b .Me d . I n f o rm.2008:33-40.
[14] Elizabeth D.Mynatt,Anne-Sophie Melenhorst,Arthur D.Fisk,Wendy
A.Rogers,AwareTechnologies for Aging in Place:Understanding UserNeeds
Attitudes,Pervasive Computing,IEEE(Volume:3,Issue:2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