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思考:关于农村空巢老人
智库养老2015-07-05 00:00:00 分享      

  智库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可怕是高龄化、失智、失能和失独老人引发的照料问题。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贡献者。农村和儿童则留在农村,出现了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而老年群体本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成为所谓的社会“弱势群体”,而空巢老人则是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空巢老人的概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在生命周期中,空巢期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也是老年人生活容易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老人收入大幅减少,抗风险能力减弱。空巢老人家庭生活质量低于农村人口的平均生活质量水平,原因在于:


  首先,老人独居后由于经济来源单一造成生活紧张,在空巢老人的经济支出中,医疗费用成为了部分老人的沉重负担,大部分老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生病没钱治成为大部分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其次,老人不和子女一起生活决定了其日常生活照料也是一个问题,许多老人还要下地干活和照顾孙辈,更加重了其生活负担。


  最后,晚年独居又造成了其精神匮乏,空巢老人通常有一种孤独感,他们大都心情抑郁,缺乏精神慰藉。


  其实,我国空巢家庭的逐步增多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但造成空巢家庭的因素比较复杂,我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和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差异。


  第一,城市化发展加剧,促使劳动力转移,农村空巢显著。


  新世纪以来,政府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重要民生问题着手,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中上升。城市提供的多种公共设施方便和满足了人们各种生活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那种农村里“看天吃饭”的作业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化的节奏,农民已不再甘心束缚于一小片土地上,在利益的驱动下奔向城市。有能力的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立稳脚跟后也许不再返回乡村。于是,空巢老人、妇女儿童、鳏寡孤独者在农村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第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家庭子女数,老龄化提高了老年人口比重。


  随着我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的广泛展开,60%的农村夫妇做到了只生一个孩子,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大量的独生子女使得父母进入空巢阶段的时间提前。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改善,虽然出生率得到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总人口规模在不断增长,而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同时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9岁,这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农村空巢老人。


  第三,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促使空巢老人家庭增多。


  过去,人们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代与代间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差异引发家庭矛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有些空巢老人为家庭操劳一生,希望年老后能有个自由、方便的生活空间,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彼此都方便。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更新很快,他们追求生活和精神的独立、自由,也不愿意与老人一起生活,这样就造成了很多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


  处于老年阶段的老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尽享夕阳之美,却被“空巢”这一社会现象深深困扰。缓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应该着力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全面的养老制度,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长远的目标是在经济方面,随着国家特别是农村经济实力的提高,养老的任务逐渐从家庭过渡到社会,从家庭养老转移为家庭、政府、社会三方面互助互补的体系。



  目前来看,支持空巢老人的各项制度全部由各级政府财政负担是不现实的,这就使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农合制度、五保户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实行起来存在诸多缺陷,即使纳入这些制度体系的空巢老人也很难保障养老问题。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制定出适宜的政策,合理并充分利用各种养老资源,加大老年人保障的投入。另外,在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提高家庭养老能力,充分关注老人的精神活动,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将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为老人创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度过体面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