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退休版城市幸福指数”——2015大中城市退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报告通过健康医疗、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经济金融等几大维度的考量,对全国38个大中城市进行了评估。这是国内机构首次采用指数形式,以退休人群生活品质为主线,全面衡量城市应对老龄化的建设情况。(详细报道见12月19日《华西都市报》客户端)
图片来源:东莞时报
如果仅从个体的内心体验来说,影响城市退休生活质量指数的缘由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对其排名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有的人看中的是城市里有陪伴自己的家人,有的人倾向于城市别致的生活环境,而有的人则或许只是对这个城市有了某种浓烈的乡愁情感。然而,当我们抛却个人因素,将城市放置于公共空间进行考量时,便会发现,这样的排名不但是对城市应对老龄化的有益提醒,更是督促其完善硬软件设施以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必要准备。
就拿影响指数排名之一的健康医疗来说,很多城市在这方面还任重道远。一个数据是,在我国4万多家各类养老机构中,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多,从而造成了医疗和养老资源的严重脱节,使得老年人的健康医疗难以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在经济金融方面,尽管整个社会层面老年人的消费有了质和量的提高,但很多时候,老年人的权益却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仅以老人到银行存钱为例,一些银行专门针对老年人辨别能力低、容易被“亲情牌”蛊惑的弱点,活生生地将存款变成了“保单”。这种只讲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该对老人体现应有温情的“野蛮”做法,其实只是老年人生活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择一人终老,携一人白首”,应该是每一个个体最朴素的养老愿望。从这个角度看,城市退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养老去向指南,反倒是在诸多数据中,帮城市管理者找出了当下城市在面对老年化社会时所呈现的主要问题,又为其怎样建设一个健康老龄化城市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尽管其采用的评判标准或许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之处,但其前瞻性地将一个城市的养老问题呈现在大家面前,其彰显出来的问题意识和民本情怀却是值得肯定的。
城市不只是年轻人的城市,一个健康的城市本就应该有容纳不同年龄层次的胸怀和理念。惟愿榜单中的城市能在诸多数据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到奋进的鼓点,为老龄社会提供更友善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