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了住院护理假养老模式更暖心
中国技术市场报2016-06-07 00:00:00 分享      

      新修订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日前公布,让独生子女家庭获得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的父母年老住院护理假——

  有了住院护理假养老模式更暖心


  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2亿,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将是目前的三倍。据统计,我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已愈3300万。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公共养老机构明显供不应求,因此,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日前,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的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可见养老制度性探索的重要性。而随后新修订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让独生子女家庭获得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的父母年老住院护理假,在保障体系上为这些家庭的居家养老提供了一份暖心“福利”。在最急需人群的最紧迫问题上及早做出政策反应,如失独或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通过护理假的“增量”去换得更充分的保障空间,很有必要。从此意义看,河南推出的“独生子女护理假”开了一个好头。


  子女带薪护理也需培训


  生病之后没人照顾,让中国老人离“健康、有保障、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还有一定距离。


  河南省这一政策正式为独生子女送上“福利”,而就在今年年初,北京市等地区也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居民养老子女带薪护理政策。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刘维林说,有人认为这样会鼓励人们形成“赡养父母还得先给孩子钱”的观念,与孝顺父母的传统道德有冲突。在北京之前,南京等地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有的地方是针对“4050”人员,主要是下岗职工,本身也赋闲在家,照料护理父母政府适当给一些补贴鼓励。明确子女赡养义务,政府为子女护理父母“埋单”,既是对亲情的一种呵护,也是对养老模式的一种丰富和创新。


  对于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刘维林介绍,养老护理是很专业的事,并不是普通家政人员可以掌握的,专业的培训非常有必要,他还认为老人的子女如果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也应该参加培训,掌握专业技能。


  有了“护理假”更需有孝心


  天津市安定医院老年科主任李洪英表示,要让“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真正起到作用,关键还是依靠子女的孝心和孝行。哪怕有再多的假期,但是子女不把照料年迈父母的责任放在心里、挑在肩上,而是把父母往养老院一扔、草草托付给保姆、甚至不闻不问,那么再多的假期也是徒劳。


  同时,专家提醒老人年纪大了,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病,但老年人对病情的估计往往比较悲观,心理上也随之变得很脆弱,这都不利于病情的康复。所以对于老年病人,除了做好生理上的护理外,做好心理上的护理也十分重要。


  尊重老人,耐心倾听意见。要顺应老年病人不服老、自尊心强的心理特点,很多老年人生病住院后,希望家人及护理人员更加关怀和迁就,因此,对待老人的反复倾诉,不要嫌麻烦。对一些非原则的要求应当尊重和尽量满足。


  消除老人孤独、怕寂寞的心理。老年病人希望子女、亲戚朋友能时常陪在自己的身边,但又怕给家庭成员带来太多麻烦,心理很矛盾,再加上疾病的影响,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


  子女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拐杖。有些老年病人错误地认为:成天卧床不动才算养病,其实不然,对老年病人要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另外,老年病人对于药物广告很迷信,家人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随便迁就,做好老人的心理抚慰工作。


  当父母老了,子女就是他们的主心骨。长期在外工作,偶尔回家更要细心观察父母的身体有无异常。每年要带父母做次全身体检,注意观察他们的饭量、口味有没有变化,性情有无改变,会不会抑郁、失眠等,还要观察父母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帮老人把每天要吃的药名、服药时间和次数做成日历,挂在老人能看见的位置。爸妈病了,就算没有时间照顾,也应让他们感受到子女一份浓浓的亲情与爱意。     


记者朱春颐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