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花书生原先居住在京畿路后街12号的一处平房内,20年前,老人因与老伴感情不和而离异,后来来此独居。金山街道京畿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郦玲花告诉记者,老人户口在社区,因有一子一女在经济上进行接济,所以没有办理低保,儿女也时常前来探望。
老人邻居袁秀丽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后因患脑梗,导致行动不便,记忆力严重减退。去年9月,老人有一次外出买东西,竟然迷了路,所幸有好心人相助,最终在民警的帮助下,将老人送回了家。此后,社区干部及邻居们时常关心着老人,生怕老人发生意外。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今年7月初的一天中午,花书生住的平房内冒出浓烟,而他坐在门边竟浑然不觉。邻居们冲进室内,发现是老人精神异常,把菜都烧焦了。所幸发现及时,未酿成火灾。此后,邻居们对花书生更加关心了,58岁的社区志愿者郑艺还经常上门,给他做饭、忙家务,照顾他的生活,令老人非常感动。
由于花书生是独居,虽然儿女们时常来探望,社区干部及热心邻居也经常上门帮忙,但到了夜晚,老人仍缺乏照顾,有一次老人因病造成大小便失禁,自己也不知晓,还是被邻居们发现的。“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一定要为老人找到妥善的养老地方。”社区干部说,于是大家一面与其子女沟通,一面积极联系相关托老机构。
近日,在社区及老人子女的努力下,最终将花书生送到喜临门安康老年公寓,由于老人没有经济收入,公寓还在费用上进行了减免。公寓负责人邵川江介绍,老人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但记忆力较差,吃饭、睡觉、上厕所等时常需要护理员提醒。
花书生告诉记者,他在公寓里生活得很好,每天还有许多老人与他聊天,心情也好多了,这些年多亏了社区干部和邻居们的关心,有空自己还要回社区看看。(记者沈湘伟)。
春节回家过年,成了大多数打工者的首选。没有钱、买票难、路途远……再多困难,也阻挡不了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脚步。可是在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宝塔路街道电力路社区的喜临门安康老年公寓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缺钱,也不难回家,家里还有老人有小孩牵挂,他们的新年却注定要在工作中度过。因为,他们是护工,是人生晚年的搀扶者。
喜临门安康老年公寓是2007年底开办的,目前入住81位老人,今年只有6位老人回家过年,15位护工负责护理春节期间公寓留住的75位老人,全都不回家过年。
59岁的护工曹永华是15位护工中的一员,她来自江苏句容,从镇江市区坐车回家,不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可自打来老年公寓工作,曹永华就没回家过过年。“就守着公寓里这些老人家,习惯了。”说到这里,爽朗性格的她突然有点沉默,其实,为了照顾老人,她已大半年没回家了,而家里还有80多岁的公婆需尽孝。
虽说是过年,曹永华穿的衣服依旧是老年公寓发的工作服,而且春节期间的工作量反而更大。“过年了,老人的儿女和亲戚都得过来探望,他们更要体面些。”除夕的前一晚,为了让老人们干干净净地过年,曹永华忙到很晚,等一切忙完了,已是凌晨1点。而她早晨5点又得上班了。
平时,曹永华负责照顾十位老人,虽说做的都是些琐事,却要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且能吃苦。从清晨打水、帮老人起床、穿衣、洗漱、就餐,再给老人服药、洗衣、护理、收拾,直到晚上服侍老人上床睡觉,只有中午一两个小时能够歇会儿。和曹永华睡一个房间的吕老太,由于瘫痪,不仅要帮她定期清洗,隔一会儿翻个身,吃的饭菜和药都需磨成糊打入老人鼻导管。四年的工作经历让曹永华悟出一个护工原则,“待老人要像家人一样亲,何况他们还是交钱来享福的。”因此,曹永华待公寓老人如同自己父母一般,老人个个抢着要她照顾。
与曹永华一样,护工张翠英也算得上是喜临门安康老年公寓的元老了。她自己在公寓干了一年后,便把自己的老伴张兵仁也“捎”了过来,成为老年公寓里名副其实的“夫妻护工”。张翠英今年60岁,老家还有一个儿子,也成家有孩子了。这几年春节,张翠英和老伴都未能回老家同儿孙们团聚,老伴只是在每年清明节回家看一下。
老年公寓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叫刘民婉,今年98岁,刚来时都快要卧床了,经过张翠英的精心护理,现在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读小说,每次家属、亲朋好友来看望老寿星时,对张翠英的护理工作都赞不绝口。
与往年一样,今年除夕年夜饭是由喜临门安康老年公寓准备的,老年公寓邵川江主任拿出了两张菜单,一张是给老人准备的,八个菜:皮蛋、煮香肠、炒水芹菜、萝卜鸡汤、红烧带鱼、狮子头、烧青菜、面筋炒大蒜;一张是给护工准备的,为了犒劳护工们,菜品更为丰富。与往年一样,今年,邵主任仍然与护工们一起会餐。
大年初一、初二的天气都很好,张翠英推着老人们到长江路风光带、西津古渡等几个新景点看了看,她高兴地说:“虽然来镇江不少年了,但是一些新建的景点还没去看过呢,看了后开了眼界,老人们玩得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