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老公益项目筹款难,部分人认为此类捐款“价值不大”
护幼与爱老,差距为何这样大?
上海老年报 作者:吴汝琴2016-10-31 00:00:00 分享      

  当需要帮助的对象分别是儿童和老人时,你会率先将目光投向哪一方?如今,很多慈善项目都会发起公益募捐活动,其中不乏涉老服务类项目。但不少从事或曾经积极参与过涉老慈善项目募捐的人都深有感触地说,为服务老人而筹款,太难!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涉老公益项目筹款,太难!


  今年8月底,由上海颐家老年事业发展中心发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认领的“失能不失爱”项目在某网络平台上线。该项目面向需要居家康复照护服务的高龄、贫困老人家庭,在半年的服务周期内,为每位失能或失智老人提供骨折术后康复、压疮预防、洗浴等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大礼包”,每份价值1000元。“失 能不失爱”项目预计筹款11.55万元,筹款周期为3个月,但截至目前,筹措到的款项仅4万多元。


  “离预期还是有点差距的,”上海颐家老年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吕基成曾从事过儿童慈善项目的劝募工作,在他看来,凡是涉及儿童的,只要项目一推出,马上就能收到大笔捐赠,而“涉老公益项目筹款如此困难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吕基成所遇到的困惑是很多有过类似遭遇的人或组织的共同难题。2014年年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腾讯公益乐捐平台上尝试发起了“假如生命只有180天”和“贫困老人贴身伴侣”两个项目,分别是针对生命长度在六个月以内患儿的关爱项目,和为独居贫困老人安装急救呼叫装置的服务项目。两个项目共筹款80多万元,其中,前者筹得803870元,后者仅筹得3983元。“没想到差距会那么大,但又能怎么办呢?”某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为老服务的项目,不值得?


  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护幼、爱老是很多公益众筹项目的主题,但从捐款人数和项目进展时间上来看,“护幼”的项目远比“爱老”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关注。某基金会工作人员表示,这可能与长期以来全社会对老年人和儿童两个群体的思维定势有关,“大家只要一提起儿童,往往和‘希望’‘未来’挂上钩,而老年群体所能得到的标签却往往是消极的”。


  此外,政府养老、养儿防老的理念也让爱心人士在选择公益项目时有所倾向。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也曾和某基金会联手推出关爱丧偶独居老人的公益项目,但在宣传时遇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很多人一听说是为老人筹款,第一反应就是‘他们不是有退休工资吗?’‘养老项目不是应该政府出钱吗?’或是认为‘应该让子女们买单’。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认为为此捐钱‘稍显不值’。”项目负责人、社工姜月说,虽然最终还是完成了筹款2万元的目标,但社工们为此付出的努力相当大。


  【观点】撕掉老人身上的标签


  “不可否认,相较青少年,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确实是有 点轻视的。甚至老人自己也习惯于将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而是将更多的资源让给子女以及孙辈。”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刘晴暄认为,全社会包括老人本身都应该改变对该群体的看法,不是给他们贴上标签,将他们看作衰退的、被排除的对象,而应认为他们是具有成长与自我实现可能性的主体,更多关注并了解他们的世界。刘晴暄还表示,过去很多社会组织过度依赖政府,通常都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后,再开展各类项目。而通过与具备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合作,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众筹项目,就能“让社会组织多了一条腿走路”,值得提倡。“但同时也应注意,在公益众筹的项目设计上要将老人需求与社会关注度挂钩,要避免推出与政府托底的养老服务项目类似的众筹项目,只有当项目本身就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让爱心人士知道,他们捐的每一分钱都是雪中送炭,都能确实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时,涉老项目才能在公益众筹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