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间照料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民政工作如何创新民生举措,落实民生实事,托住底线民生,着力提高福利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侯学元指出,坚决守住底线民生。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17年城乡低保平均标准之比要低于1.09:1,到2020年,苏南以市为单位、苏中苏北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强化“救急难”工作,健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综合救助长效机制,有效解决因各种急难事件导致的支出型贫困问题。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对于百姓非常关心的养老问题,侯学元表示,要强化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提升社区为老服务水平,重点建设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助餐点,优先解决好老年人的助餐、助医等基本服务需求,到“十三五”末,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到2017年底和“十三五”末,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的比例分别达到40%、50%以上。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对政府举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护理型床位实行同等标准的补贴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2017年底和“十三五”末,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床位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60%、70%以上。
江苏人均预期寿命力争达80岁左右
“看一个地区的健康状况,主要是看该地区的人均寿命。2010年江苏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6.63岁,2015年已经提高到77.51岁,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力争提高到80岁左右。”发布会上,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王咏红报出一组“最实在”的数字,她指出,“要富民,先健民,没有健康的‘1’,其他都是‘0’”。80岁的预期寿命,就意味着居民的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王咏红说,未来五年,卫生部门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个一”。第一个是“严把一道关”,就是坚持预防,把卫生工作的重点从治疗疾病,前移到预防疾病,尽可能让江苏人不得病、少得病。
王咏红说,第二个是“筑牢一个圈”,也就是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江苏人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她介绍,江苏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已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目前全省每万人有3名全科医生,每个县(市)都拥有一所具有较高水平二级甲等医院,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2010年的1.64人提高到2015年的2.37人。
第三个是“编密一张网”,即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江苏已经建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6%以上。“而‘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力争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15年的28%下降到2020年的20%左右。”
补“地下”短板,力避“雨后看海”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顾小平指出,从城乡基础设施水平看,地下设施是短板。“十三五”期间,我们一是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与省情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排水防涝综合体系,努力减少和避免再现城市“雨后看海”的窘况。二是要大力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逐步解决群众非常反感的马路拉链问题。三是要推动“立体城市”建设,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地上地下的统筹规划建设。
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将逐步提高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党组书记谭颖表示,将完善基本养老多缴多得的机制,让参保人员通过多缴费长缴费,来提升今后保障水平。顺应老年群体增长的照料需求,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另外,谭颖表示,稳妥处理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稳步提高待遇水平之间关系,确保让参保人员各项参保待遇不降低,能足额支付,还能稳步地有所提升。建立健全覆盖所有人员的基本养老待遇的合理调整机制,实现待遇水平稳步增长。完善医保筹资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的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84%和72%以上,居民的医保政策范围的报销比例将逐步提高。
全省人民在全面小康路上要一户不落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旻说,聚焦富民,确保全省人民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首先必须做好富裕农民这篇大文章。苏州、无锡、南京等地的探索实践表明,实现农民富裕必须向改革要“红利”,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围绕增加农民财产权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