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把一天24个小时分成三段。其中,睡眠、工作各8个小时,剩余8个小时是可以支配、享受自由生活的时段。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完不成任务而延长工作时间,就会破坏这种惯性模式,对已形成的固有心理行为产生冲击,从而为情绪波动埋下伏笔。
图片来源:百度搜图
工作时段占据了自由生活时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尤其是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限制、减少了那些有助于调节压力的丰富、放松的生活内容。紧张工作与放松生活失衡很容易导致焦虑、暴躁等情绪问题,出现“下班沉默”等现象。有的人可能会把工作带到家中,甚至养成长期熬夜的习惯,严重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使人缺乏活力,不仅影响健康,也会导致情感疾病的发生。此外,工作时间长或加班等有时并非简单的时间问题,背后往往表明可能遇到棘手、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间紧迫感、竞争性工作、独自承担责任、快速决定决策等都会使人倍感压力、困扰,有时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很多人年初岁末更加忙碌,时常加班加点。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学会自我放松与调节。加班时不妨拿出点时间发发呆,或放目远望,放松片刻、饮茶踱步;遇到棘手问题,难以顺利进行时,不妨停下做点别的事情,做点容易完成的事情或理顺一下头绪;短时间完成任务,尤其那些需要智力、脑力、心智的工作,紧迫感、仓促感会让人总觉得做的、写的、完成得不理想,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也会有压力感、焦虑感,因此不要过多考虑,权当完成就是了;学会表达、宣泄自己对加班这一问题的感受,不压抑自己的内心情感。
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最好遵守生活与工作节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长期长时间工作。如果工作时间过长,要找机会进行补休,多与家人沟通,丰富个人业余生活。当然,平时也要克服懒散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任务日积月累,以致不良情绪在年底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