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喝茶聊天的茅草亭为何被誉为中国最伟大建筑
何陋轩,何陋之有?
上海老年报 作者:丁元元2017-01-17 00:00:00 分享      

  最近,一部名为《上海郊区老头老太喝茶嗑瓜子的茅草亭,竟是中国几十年来最伟大的建筑》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甚广。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茅草亭?为何被称为“最伟大的建筑”?日前,记者走访了这部视频的“主角”——松江方塔园“何陋轩”。


图片来源:原文


  茅草亭呵护人情温暖


  从方塔园东门进去,往南走,映入眼帘的植物几乎都是竹子。在竹林中,很容易就能看到有一段弧形的白墙,墙砌得并不算太好,但是却通向一个别有洞天的小世界。


  沿着白墙往里走,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物,你很难简单说“它是什么”。主结构是人字形,和中国传统的斜顶建筑相似,但另外两面也伸出规模略小的斜面,所以看起来又有点像亭子。“亭子”的底色黄黄的,顶部都铺着茅草,这就是视频的“主角”——何陋轩。


  方塔园的工作人员说,每天一大早,附近很多老人就会赶到何陋轩。9点30分左右,大家陆续散去回家吃午饭。到中午12点左右,这里又已经是人头攒动,坐上几个小时后,老朋友们进行一天中第二次的道别,在3点30分左右走完。


  记者到访的时候正是中午,还不算“高峰”,但是六七张桌旁的小藤椅上已经坐满了人 ,下棋、打牌、聊天、喝茶、抽烟或者只是发呆。在这里,只要付7块钱,就能点上一杯茶。每位茶客身边都摆着一只红色的热水瓶。有些人自己带,管理员也照样奉上热水瓶,毕竟来的都是熟人。


  你我他融入这片空间


  突然,有两位陌生人闯入了这片熟人空间,也都是60岁出头的年纪。一个诧异地说道:“这建筑怎么没有墙?”其实,“轩”本来指的就是简单的小屋,有没有墙未必重要。而且,周围看似随意铺排的弧形白墙和对面的竹林,早已把何陋轩和边上的一片小湖圈在里面,所以即便当日寒风瑟瑟,喝茶的老人们也并不觉得有多冷。因为有顶棚的庇护,夏天这里也不会太热。落雨时,雨滴打在茅草上的声音又是那样柔和动听……


  另一个闯入者则对着亭子的支架看了半天,以为是金属的,直到敲了几下才发现竟然是毛竹。这些较粗的竹子底部都用了一小段金属作为保护和加固,被专业人士称为“给竹子穿鞋”。而顶棚上则是疏密有度 地铺满了修长的琴丝竹,作为茅草的“底板”。


  在这个神奇的空间里,才一眨眼,蓦然进入的两个陌生人,就已经“溶解”在何陋轩的熟人空间里。而对每天来此的老人,这本就是他们常态的生活。


  如何营造适老公共空间


  何陋轩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学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冯纪忠先生,该作品曾在世界五十知名建筑师作品展览会上展出并被重点介绍 ,1999年还获得过上海市建国五十周年景点建筑铜奖。但在国际建筑最高奖“普利茨克奖”得主、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看来,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何陋轩的杰出。


  王澍在接受采访时说:“冯先生不仅做了何陋轩,其实他是做了整个方塔园的设计。何陋轩其实在一个冷僻的角落里,但走进去之后会有一个震撼的发现。因为它用很细的竹子作为支撑,撑起了一个看上去很重的屋顶,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非常奇妙。每一根竹子的节点,都用油漆做了标注,就像是唱昆曲时的‘身段’,每一个都是清晰的,不会是含含糊糊的,这是真正的大师之作。”


  正是何陋轩既呈现了建造之美,又为附近的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惬意的公共空间和熟人空间。“如何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做出更好的适合老年人的公共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设计师王文骏说,“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身边就有何陋轩这样的作品,囊括了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答案。”


  冯纪忠先生在设计这个作品时,仿的恰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的意境,并为之命名。而何陋轩也正如刘禹锡所写的那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合作机构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