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区养老中仍有问题亟待改善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 2015-10-15 08:17 2015-10-15 00:00:00 分享      

主持人:天津市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终期评估报告日前出炉。报告显示,天津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位居全国第三。目前,9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3%的老年人属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已成为一大趋势,然而,社区养老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改善。来听记者刘鑫的报道。    


今年86岁的张辛老人居住在南开区群富里社区,平时子女工作忙,很难做到天天照顾老人,平日里多是老人一个人在家中。老人的女儿张女士说:【录音:就我一个子女,老人80多岁了,太需要日间照料中心或是给老人配餐。现在是有配餐,但一是价格贵,再有时间不对,10点多送来,老人工资才2000多,养老院也进不去。】    


张女士说,自己一个人照顾老人有些力不从心,迫切希望社区养老服务搭把手。随后记者跟随张女士来到分管群富里社区的同富里社区服务中心咨询社区养老这件事。    


【录音:(咱们这儿有日间照料中心吗?)没有,咱这儿原先办过(配餐),就一两户报。太少人不给送。(那这独居老人没有办法?)没有。好点儿的社区有吧。】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回答不免让人觉得无奈。据统计,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215.42万,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大约30.66万;日常生活需要帮助或护理的老年人约有14.3万,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数量截止去年年底共1011个。与现状和现实需求相比,老旧社区的居住环境和社区养老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    


然而,在已建成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社区也存在着另外的问题。今年76岁的李女士住在南开区西南村社区,她的老伴患有帕金森病,子女又不在身边,虽然社区开设了日间照料室,但老人自己活动有困难,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地方。    


【录音:老爷子有帕金森病,走长路也不行,走着走着就摔跤。像我们这个活动都差点儿,从家里来就得有人帮助,还不如在家了。】    


采访中发现,有的社区将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改为单纯的文化娱乐室。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建设初衷是为解决老龄化日益凸显的问题,而管理上的缺失、专业人员的流失和现实需求的矛盾让部分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市民政局将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过去单纯为自理老人提供的服务向半自理转变,增加半自理老人护理床位。同时在管理上引进社会组织、专业人士。    


【录音:和平五大道日间照料中心现场音……压混】    


和平区五大道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是这次运营机制改革试点之一。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有13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练习绘画。一旁的护工也在不断照看着不能自理的老人,帮助他们恢复动手能力。今年85岁的刘嬿昌老人说:【录音:这个地方挺好的,环境好,更主要是工作人员态度好,对老年人就跟自己亲爹妈一样。走道不老太好,上厕所都扶着。】    


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的戴开宝主任表示,今年他们将社会组织引入进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让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真正服务于老年人。    


【录音:原先的照料中心有的变成了文化娱乐中心,有的可能也没有正常运营起来。这次改革引进了社会组织和平第二劲松护老院。当初照料中心规划建设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需要专业团队。今后在改革中引进社会组织,社工模式。政府是主导方,他可以通过补贴服务方式或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比如五大道这边免费将场地提供给引进的社会组织,民政、老龄办每个月给予适当的运营补贴。】    


对于养老现实需求的矛盾,戴开宝表示和平区将会委托公益公司等服务单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    


【录音:周边社区我们统计过有80多个老人需求这个日间照料,那么进不来的怎么办?发挥和平区原有蓄力养老的一个服务体系,安排工作人员入户服务。针对全区6000多名经过评估补贴服务居家养老老年人,让泰康家政入户。】    


目前,天津市民政正在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据了解,今年全市将新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50个,同时全市所有区县将有2—3个日间照料中心作为运营机制改革试点,全市已有50多个中心列入试点范围。今后,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将具备呼叫服务、配餐送餐、家政服务、便利店4项基本功能。

合作机构

更多 >